健康长城护卫钢铁长城
发布时间:2012-09-26 09:46 来源:君健网
全时服务保障、全维健康维护、全域技术支撑……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全军部队卫生系统围绕“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创新卫勤保障模式,突出健康维护、疾病防治、应急处置、远程医学、心理服务和伴随保障6种能力建设,预防、强健、医疗并重,构筑起一道护佑官兵健康的健康长城。
从平时到战时 全时服务保障
这是一系列了不起的成就:非应急状态下部队昼夜发病率控制在1.5%。,传染病年发病率控制在15%。以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年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开展创建“健康军营”活动,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积极组织部队官兵健康体检,团以下干部和士官体检率达到98%。开展训练伤监测和防治技术培训,部队训练伤年发生率控制在8%以内。
成就源自近年来军队多措并举提升部队卫生服务质量。据了解,全军在相对集中的旅团部队实行“集中管理、派出保障”模式,官兵不出营区就可以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对距离军队医疗机构超出100公里或后送途中时间超过3小时的营以下分队,则按照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加入城镇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协作医疗3种形式开展社会化保障,解决了驻边远偏僻地区官兵交通不便造成的看病难问题。
日常医疗服务“触手可及”,战场救护便捷高效。记者在南京军区组织的实兵对抗演练中看到,医护人员在手持机上轻轻一点,几秒钟就完成了伤员分检;伤员按压随身佩戴的信号发射器,能在最短时间内被发现并得到有效救治。
据军队卫勤专家连平介绍,我军第二代“电子伤票系统”和“野战单兵搜救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战场救护效率。这套系统可用于伤员个人数据、伤情和救护措施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实现了营连、团、师及远程医疗单位四级救治体系的战场救护信息共享。
目前,以车、舱、箱、囊为主体,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保障力的二代野战卫生装备,已陆续配装部队。野战医疗方舱、救护艇、救护直升机、卫生列车、装甲救护车等新型卫生装备,已形成陆地、海上、空中三位一体,紧密衔接配套的卫生装备体系。
从生理到心理 全维健康维护
查询、汇总、分析……记者日前在北京军区疾控中心采访时看到,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健康数据分析测评。该中心主任杨会锁说:“依托军人电子健康档案,采取每天查询、每周汇总、定期测评等方法,对传染病、常见伤病、心理问题、营养状况和患病官兵康复及转归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形成3大类128项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成为部队健康指导、干预和保障信息支撑。”
这是全军推行全维健康维护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全军各级成立健康管理组织,完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员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健康动态监测、亚健康临床评估和针对性干预。
针对军人特殊作业环境,总部为海岛官兵补充34种药品,为驻高寒地区部队配发防冻疮膏等10种药品,为驻高热地区部队配发抗疟药等13种药品,为驻海拔3000米以上的官兵配备高原多种维生素片等5种高原特供药品。研制出百余种效果明显、快速安全的特需药品,可满足空军、海军等特殊岗位上的官兵健康防护需求。
心理服务是提升战斗力的重要基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空军投入3400余万元,为飞行部队配置音乐放松催眠治疗和身心反馈心理训练系统,为作战部队的基层连队配置心理测评仪,丰富了心理服务方法手段,近年来部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飞行事故逐年减少。
据介绍,全军建立了以心理卫生专业技术中心为龙头、心理科和心理门诊为骨干、心理卫生咨询站(室)为基础的心理卫生服务网络。推行全维心理卫生服务,强化入伍、服役、退役全过程衔接;强化预防、治疗、康复、回归全方位配套,实现由单一向多元服务转变。
从应急到远程 全域技术支撑
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造成70多万人受灾。总后卫生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从军事医学科学院、成都军区抽调专家100多人,组成疾控分队和心理救援队,携带检测设备、防疫药品和器材,连夜奔赴一线开展卫生防疫保障和心理救援工作;开通灾区和军队后方医院远程会诊通道,为50多名重伤员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远程医疗服务。
据了解,目前,我军已建成拥有数百个站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远程医学系统,实现全球通、全时通、动中通和高清化,可实时为驻南沙、神仙湾等边海防部队和海外任务部队提供高水平远程医疗服务。“十一五”以来,开展2.3万多例会诊、100余万人次远程教学培训。墨脱边防营战士王德林高兴地说,即使“远在天边”,也能享受到“近在眼前”的专家服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部队官兵总是冲在第一线。针对部队卫生应急任务的特点,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研制成功多种快速诊断试剂,掌握重大传染病防控等关键技术;加强防治体系和专业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重点部门、重大任务和重要时期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全面落实新兵新学员乙肝、艾滋病筛查,乙肝免疫规划覆盖所有现役军人,全军87%的团以上单位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有效处置了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