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6月起,武汉、南昌、郑州等地血库陆续告急,其势愈演愈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年伊始,南京等地又现“血荒”。面对这种状况,医院无奈,患者痛苦,家属焦虑。“血荒”为何频频出现?对此,人民网邀请卫生部官员、医院院长及相关专家学者,以“破解血荒”为题,进行系列深入报道,试图从体制、机制层面,探索破解血荒良策。
“我认为用“血荒”这两字非常地不恰当。所谓“荒”是什么都没有,而我国是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血液在每一个人的体内里流淌,每年有着三千吨到四千吨供血量,所以这种局面不应该称之为“血荒”,而应该叫血液供应严重紧张,或者严重不足。”谈到“血荒”问题,卫生部血液安全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输血协会副理事长严力行如此说。
血液供应紧张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在卫生系统内部采取一些措施就能解决,也不是靠卫生部出台一些政策或者做一些工作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因为血液问题和看病不一样,看病是病人有病来到医院,病人需要血液,而血液不是来自病人,而是需要健康的人来献血,所以工作难度相对比较大。
血液供应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严力行认为,不要因为血液供应紧张,甚至严重紧张,就惊慌了,或者感到很可怕,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血液紧张问题,只不过每一个国家发生血液紧张的时间、程度不一样。
另外,目前血液还不能像药品这样生产,没有十分理想的替代品,这是造成血液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缓解血液供应紧张局面?严力行建议,首先要日常的科普宣传,尤其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让大家从小就树立正确的献血观念。不能只是在血液供应紧张时,大家才来关心这个话题。
另外,政府要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其中,有一些是导向性的,有一些是强制性的。比如,鼓励大家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以献血作为纪念的方式。
“以药补医”催生过度医疗 上一篇 | 下一篇 杭州启动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