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而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却是一千七百多年前被誉为“医圣”的大医学家张仲景,这是他青年时代刻苦实践、辛勤劳动的结晶。
东汉末年,张仲景任长沙太守,一年夏天,有个姓李的病人请张仲景看病。病人已病了三四天,头痛发烧,解不出大便,肚子胀得难受,连吃了两帖发汗药也没有好。张仲景经过仔细诊察后,发现病人脉跳得快而有力,舌苔又黄又厚,下腹部隐约摸到一颗颗小硬块。
张仲景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这个人的病邪已经侵入体内了,起初病邪还在皮肤的时候,及时用点发汗药,病可以治好,但是现在病邪已经入到肠胃里去了,再用发汗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用通泻大便的方法,才可以把病邪排出去。于是,张仲景给病人开了一剂“大承气汤”,病人吃了一帖,果然见轻了,再吃一帖,就能坐起来了,连吃了3帖,病就基本痊愈了。
这就是张仲景最早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病,为他以后著写《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