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健康体检 > 专项体检
专家:筛查肠癌不止是"爆菊"
发布时间:2015-11-17      来源:

大肠息肉的检查分疾病发现和病理诊断,介绍如下。

1、直肠指检

这是最方便快捷的发现方法,但范围有限,一般仅限于直肠中下部的检查。

2、大便浅血试验

大部分的息肉很少出现肉眼便血,大便隐血试验就可以发现肠道少量出血,根据这一结果,再考虑是否作进一步检查。

3、肿瘤标记物

58岁的刘大妈已经过了更年期,但有两个子宫肌瘤仍在缓慢生长,医生让他检查肿瘤标记物。结果出来了,CA199:40.87u/ml,高出正常值1倍多,又连续查了两次,还是这样。医生让他检查结肠镜,结果在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发现多枚息肉,同时通过胃镜在胃里也发现息肉。病理结果,大部分是炎性,少部分是管状腺瘤。做了部分息肉电切术,半年后复查发现更多的息肉。目前正通过中药治疗。
应查CEA、CA242、CA199,对异常者应连续复查2次,如果都高,应该做内镜检查。

4、钡餐灌肠X线检查

对肠镜恐惧者,可以采用这一检查方法,可以发现较大、多发的大肠息肉及肠道肿瘤,对较小的息肉容易漏诊。同时不能对疾病进行定性。

5、纤维结肠镜

这是目前肠道检查的最主要手段,镜下可以完成检查、活检和治疗等操作。配合静脉麻醉,无痛肠镜让更多担心有肠道疾患者乐于选择。

6、内镜染色及放大电子结肠镜

在内镜下对局部喷洒染色剂,再用放大结肠镜观察,可以观察局部的微细结构,准确预测腺瘤性息肉、有无癌变,以及确定早期结肠癌浸润深度,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7、超声内镜

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体腔后,在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同时,可利用内镜下的超声行实时扫描,可以获得胃肠道的层次结构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超声内镜可将消化道壁分成五层,可判断肿瘤浸润的深度,并初步判定肿瘤性质,可以鉴别消化道的隆起是否粘膜下肿瘤或壁外病变压迫所致。

8、激光诱导自体荧光技术

这是一种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检测技术。肿瘤细胞组织和周围正常细胞的化学成分不同,当受到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后,其产生的荧光广谱也不同,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对早期肿瘤作出诊断。这一技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开始在临床应用,国内开展较晚,到目前应用单位也不多。但其安全、无创的特点,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9、螺旋CT的模拟内镜技术

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将螺旋CT容积扫描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三维处理,重建出类似纤维肠镜所见的肠道立体图像。这种技术可以发现2~5mm大小的肠道息肉。优点是无创,缺点是不能取活检,难于发现扁平息肉类的病变。

10、病理学检查

病理诊断除用于对大肠息肉进行分类外,还提示癌变的可能性大小。
在病理诊断报告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描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这是什么意思?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指息肉结构和细胞学异常比较表浅,仅限于黏膜上皮的下半部,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癌变可能性较小。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指结构和细胞学异常扩展到上皮的上半部,乃至全层,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那些形态学上缺乏浸润进入黏膜下层依据的癌都归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具备与肿瘤细胞相类似的生物学特征,有发展为肿瘤细胞的潜在趋势,但仍然属于良性病变,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可使其发展停止,甚至逆转。
提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个名称比原位腺癌更为合适,黏膜内瘤变比黏膜内腺癌更为恰当。目的是避免过度治疗,防止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而影响预后及生存质量。
在管状腺瘤的病理诊断报告中我们常看到不典型增生分成I、II和III级,级别越高,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分享到:

学生常规体检增加项目  上一篇 | 下一篇  肠癌检查方法有哪些?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