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优生优育 > 宝宝健康
婴幼儿期四类药物要少用
发布时间:2011-02-24 03:34     来源:君健网
    一般来说,1岁以内为婴儿期,1-6岁为幼儿期。从保健角度来看,0-6岁的人有一些共同之处,故在这里一并归为婴幼儿期保健。

  两大问题要预防——意外和感染

  孩子1周岁以后生长发育速度较此前减慢,但在生活上会逐渐脱离对母亲的依赖而独立。同时,智力迅速提高。此时的生理功能日趋完善,乳牙逐渐出齐,语言动作及思维活动发展迅速,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应注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

  由于户外活动逐渐增多,接触感染的机会增加,而自身免疫力仍低,所以此阶段各种小儿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最高,应注意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到了学龄前期,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这时期小儿与成人接触更多,求知欲强,活动范围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预防意外事故。

  四类药物要少用

  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幼儿保健方面普遍存在过度用药的问题,涉及的药物主要有退烧药、镇咳药、止泻药和止痛药,这些药物要少用。

  1、退烧药

    机体发热能加快机体代谢的速度,加速血液循环,利于毒素的排出;发热能刺激免疫系统,提高免疫能力;发热可动员体内脏器的潜在能力,以适应人体内部的急剧变化;发热还可使肝脏解毒功能加强,阻碍细菌生长繁殖。所以发热是机体固有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是对入侵致病菌的一种反应。因此,家长不要在孩子刚发热时就急着用退烧药。

  2、镇咳药

    由于小儿支气管黏膜娇嫩,抵抗外界病菌感染的能力差,故容易因呼吸道炎症而出现咳嗽。咳嗽是对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呼吸道内的病菌和痰液均可通过咳嗽而排出体外,起着清洁呼吸道并能使其保持通畅的作用。然而,有些年轻父母发现宝宝稍有咳嗽,便急于给孩子喂服各种止咳药。止咳药进入人体后能迅速作用于咳嗽中枢,产生强有力的止咳效果。这种做法虽可暂时缓解咳嗽症状,但它可使大量痰液和病菌堆积于呼吸道内,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加重病情。

  3、止泻药

    腹泻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由胃肠功能不健全、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细菌感染及内分泌障碍等原因引起。腹泻对人体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均可通过腹泻而排出体外。但有些家长发现宝宝稍有腹泻,就急于使用止泻药。止泻药具有强有力的收敛作用,服用后虽可暂时缓解腹泻症状,但存留于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却不能排出体外,这些细菌和毒素在肠道内迅速生长繁殖可能会继发多种疾病。

  4、止痛药

    疼痛是多种疾病的早期信号。诱发疼痛的原因很多,如炎症性疾病、痉挛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如果孩子一有疼痛就用止痛药,疼痛症状虽可暂时缓解,但很容易掩盖病情,干扰疾病的发展规律,造成误诊、误治,使病情加剧恶化。从原则上讲,任何疼痛都要首先明确疼痛原因后,再正确应用止痛药。

分享到:

新手父母怎么给新生宝宝换尿布  上一篇 | 下一篇  带皮炎宝宝出游的5大须知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