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毒症预防要从娘胎中开始,定期尿检,治疗别频繁换医生
小华今年11岁,但身高却像个6岁的小朋友。妈妈一直以为他只是比同龄孩子长得慢。但近来,小华常常感觉很累,胃口变差、面色变黄,往洗手间跑的次数也比以往要多。妈妈立即带他到医院就诊。经诊断,小华不仅有贫血,还验出蛋白尿和血尿,血肌酐数值将近800单位,超过正常值百倍。医生判断,小华得了尿毒症,且病情不乐观。
近年来,尿毒症屡屡将魔爪伸向儿童,且往往一发现患病,就已出现不可逆的肾衰竭。儿科医生提醒,和成人不同,5岁以下患儿多属于泌尿系统的先天发育异常,5岁以后患病则与肾病久治不愈等后天因素有关,因此,要重视早期筛查先天性肾发育不良、泌尿道梗阻畸形等,及早治疗原发病,治疗时不要频繁换医生。
医学指导/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卢奕云副主任医师
病因:5岁前多属发育不全
“肾脏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器官。由于它的功能储备强,出了毛病后,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症状就诊时,往往已进入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卢奕云说,不少尿毒症宝宝就诊时,肾功能已发生不可逆的衰竭。
和成人尿毒症不同,小儿尿毒症的发病原因可大致以5岁为界。“5岁以下孩子得尿毒症,可能跟先天性肾发育不全、肾囊肿、泌尿系统畸形等一系列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卢奕云说,而5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发病多属于获得性肾炎或遗传性肾病。例如,孩子患各种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返流性肾脏病等疾病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病情久久不愈,最后变成尿毒症。
临床上还发现,不少成年尿毒症患者,“病根”可能是在儿童期埋下,当时肾病没有出现明显症状,直到成年后才突然爆发。卢奕云指出,由于肾脏有相当的代偿能力,在发病早期,孩子往往没有表现出典型“警报信号”,有些孩子可能出现乏力、恶心、胃口差、失眠、精神不佳、生长发育落后等不典型表现。
预防:最早要从娘胎开始
小儿尿毒症的早期预防要从母腹中开始。“有些胎儿出现先天性异常,对他在母体内的发育影响不大,因为在胎内很多代谢活动主要靠母亲维持;但出生后,婴儿只能靠自己,就会出现问题。”卢奕云指出,等宝宝发现大量肾积水才就诊,肾功能往往已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她建议,有高危风险的孕妇可进行胎儿B超检查,看宝宝是否出现肾积水、泌尿系统畸形等情况。
宝宝出生后,定期体检时要重视查尿检,同时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宝宝第一次发烧是因为泌尿道感染,就要检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畸形、返流性肾脏病等情况,及时处理。
治疗:频繁换医生 弊大于利
有不少尿毒症宝宝,求医时已发展到尿毒症,治疗为时已晚。专家强调,慢性肾病早期即肾功能正常期和代偿期非常关键。“一旦病情发展到肾功能衰竭的地步,只能通过换肾和肾透析维持生命,但这也只是替代疗法,难以治愈。”卢奕云提醒说:“家长不要乱吃所谓的‘祖传偏方’,这些往往是江湖骗子在所谓的‘中药散’里加入不定量的激素,用药不规范,会造成后续治疗困难。”
有些尿毒症成人患者觉得在一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会慕名投奔其他医院,常有人辗转三四家甚至更多医院才最终定下来。和成人不同,尿毒症宝宝不能承受频频更换主诊医生的后果。
“儿童慢性肾病治疗是一个漫长和需要耐性的过程,患儿和医生建立长期的互信合作关系十分重要。”卢奕云强调,例如对于肾病综合征,首次治疗需要“下猛药”,即使用激素从最大用量起步,一般按照每公斤体重1.5~2毫克激素,往后再根据患儿的反应,逐步减少剂量,直到找到最适合孩子的用量和用法。
如果频频换医院和医生,每次治疗都要先从最大用量起步,一定时间后再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相当于拉长了孩子接受大量激素“考验”的时间,对身体发育不利。
饮食:少吃豆类多选蛋奶
在治疗的同时,患儿要重视饮食调理。和成人相比,尿毒症宝宝由于处于发育阶段,需要摄入较多的营养物质,因此治病时需要对物质的摄入量加倍小心。卢奕云给出以下饮食调养建议。
1.进行适量优质低蛋白饮食。避免摄入豆类等产氮的高蛋白食物和植物性蛋白。建议选择牛奶、鸡蛋、肉类等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的食物。成人以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0.5克左右优质低蛋白,小孩摄入量可稍大于此分量。
2.保持充足能量。能量来源主要是糖和脂肪,青少年肾功能不全,应保证适当的糖和脂肪供给。
3.对于尿量不少、浮肿不明显的患者,不能过度强调不吃盐,而应适当补充盐分和水分。因为体内水分和电解质过高或过低都能致命。
4.注意补钙。高血钾者应限制含钾高的食品摄入,例如香蕉、橘子、果仁、巧克力食物等,可适当摄入含钙量高的食物如鱼、虾、牛奶等。
宝宝痰多 拍背化痰效果好 上一篇 | 下一篇 “零糖”可乐或致孩童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