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以下简称“香港消委会”)发布多款含钠量偏高的罐头午餐肉名单。
专家指出,随着小盐勺在市民中的推广,限盐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食盐并非仅仅来自于盐罐,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摄入的大部分钠可能来自于从超市购来的诸多食物中。
看透食品标签 避免“超量摄钠”
不可否认,钠是肌肉和神经保持正常功能的必要物质。然而,钠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肾病、胃病等多种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人每日钠的摄取量2000mg,FDA指南则建议每天钠摄入量应少于2400mg(约一小匙食用盐)。
专家指出,目前大部分人钠盐摄入量过多,要想尽可能地做到少摄入钠,则需要从多个细节入手。
别被食品标签迷惑
选购食品时注意观察标签,了解钠含量,是避免摄入过多钠的第一步。然而,专家提醒,消费者要避免被标签迷惑。如某些所谓“健康”的食物制品事实上可能比脂肪含量较高的食品含钠量高。
香港消委会还指出,有些食品包装上标有“较低钠”、“LessSodium”等宣传,只表示将这些食品与类似的食品或相同食品的不同版本比较时,它们的钠含量较低,而不是指它们实际的钠含量低。消费者在购买这类食品时还是应该细阅营养标签,比较不同产品的营养素含量,选择更健康的食品。
专家还教您学会看一些术语,如无钠指每份钠含量低于5mg、钠含量极低指每份钠含量不高于35mg、低钠指每份钠含量低于140mg、限盐指钠含量降低25%、无盐或未添加盐指食品加工过程未添加常规钠盐,但食品本身仍含有钠成分。
此外,有些食品成分里并没有明确写着“钠”,但仍可能含有钠。因此,不要只是寻找“盐”、“钠”等字样。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形式的钠成分或不同的表述方法,如:海藻酸钠、抗坏血酸钠、碳酸氢钠(小苏打)、苯甲酸钠、酪蛋白酸钠、氯化钠、柠檬酸钠、氢氧化钠、糖精钠、亚硫酸钠、磷酸氢二钠、谷氨酸钠(味精)等。
餐时加盐法帮助控钠
日常生活中控盐,需要选对放盐时机。
专家指出,菜熟九成再放盐,既保持口感又控制盐量。还可以奉行“餐时加盐法”,即烹调时或起锅时,少加盐或不加盐,而在餐桌上放一瓶盐,等菜肴烹调好端到餐桌时再放盐。因为就餐时才放盐,此时的盐主要附着于食物和菜肴的表面,还来不及渗入其内部,而人的口感主要来自菜肴表面,故吃起来咸味已够,与先放很多盐的口感一样。这既照顾到味又可在不知不觉中控制了盐量。此法适用于一切健康人,对那些“咸中得味”口味重的人也适用,更适用于高血压、肝硬化、无浮肿的肾炎和无心功能不全的各类心脏病患者,还可避免碘在高温烹饪的损失。
此外,外出就餐时也应学会点菜。餐厅里的很多菜都是高盐高糖食品。其中,汤的钠含量通常非常高,因为这样能够开胃。沙锅主菜和肉饭也是常见的陷阱。在餐厅要尽量避免使用调料,或者要求餐厅准备无盐或低盐的食物。
选择合适的做菜方法也很重要。专家建议,鱼和无盐加工的蒸菜是出外就餐不错的低钠选择。另外,可以尝试一下未拌调料的沙拉、冰淇淋、或者蛋糕。
日常选择低钠调味品
为了减少钠的摄入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低钠调味品,如低钠盐、低钠酱油等来调味。
低钠盐里含有60%~70%的氯化钠,同时还有20%~30%的氯化钾和8%~12%的硫酸镁。而按食用盐相关国家标准,普通含碘盐的氯化钠含量有三个级别,一级含量≥99.1%,二级≥98.5%,三级≥97%。可见,低钠盐的钠含量要比普通碘盐低三分之一左右。食用低钠盐不但可以轻松减少30%的钠,还可以帮助膳食中的钠、钾和镁元素达到更好的平衡。
专家同时强调,也不能因为使用低钠盐就放松了加盐数量的控制,仍然要做到味道清淡,才能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即使是“低钠”酱油仍应谨慎使用,用醋和柠檬汁代替——它们本身含钠量较低,还可以尝试用橙汁和菠萝汁作为腌肉的底料。
小心便利食品高钠陷阱
现代生活忙碌,很多人习惯选择方便食品来解决用餐问题。一些方便食品如米饭、面这些以自然形式出现的食物含钠量自然比较低。但一旦开始享受一包到位的便利,并加入调味包时,一餐摄入的钠量就可能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的一半。
专家指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方便面。方便面的面饼和料包中的含盐量加起来是标准量的1.8倍。对于女性来说,不但对皮肤不好,还会加重经前综合征。如果要吃,最好只吃面不喝汤,或者每次只放料包的1/3。此外,最好也不要选择包装米饭,选择白米饭,然后添加自己的调味料。
市场上的很多面包吃起来虽然没有咸味,但面包在制作过程中一般都会添加1%左右的盐,因此也需注意摄入量。专家还提醒,在吃过快餐后,当天其余几餐最好要保证为低钠饮食。
◎小知识·钠是什么?
钠是人体调节生理机能不可或缺的元素。摄取过多时,易患上高血压,摄取太少或缺乏时,会有疲劳、虚弱、倦怠。钠的最主要来源是食盐,一克食盐中含有400毫克的钠。
果蔬“防癌”有诀窍 上一篇 | 下一篇 巧妈下厨:辣味茄汁海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