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心理健康 > 心理测试
你会饿死在“道德高尚”中吗?
发布时间:2015-11-12      来源:

  你会给自己贴上怎样的道德标签?不妨先做个测试。

  假设,你和你最好的朋友几天都没吃东西了,饿得快要死了。这时,你意外得到了一个馒头,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备选项如下:

  A.自己独吞;B.把馒头全部交到朋友手上,看着朋友独吞整个馒头,而自己最终被饿死;C.把馒头一掰两半,自己吃一半,另一半交给朋友吃,同生死、同命运。

  如果你选择了A,意味着你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你不顾朋友的死活,个人利益至上。这样的做事方法,会受到社会道德的审判。可是,这样的做法,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你首先想到的是“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是,其代价是:不被社会道德所接受,失去亲朋好友。

  如果你选择了B,你会被赞扬为“道德高尚的人”,包括你自己都会站在“高尚道德”的位置上自我拔高、自我欣赏。但问题在于,在你内心,你把别人当人,却不把自己当人。在自己饿着肚子、生理需要未满足的同时,却追求“道德高尚、自我实现”,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当然,你死后,会有很多人纪念你,大家都说你是一个“好人”。这样的行为价值观,往往是中国文化所推崇的。

  古人常说“无私即大私”、“欲取之必先予之”。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没有得到尊重和满足时,一味按照中国文化所倡导的这种行为模式去做,就会逐渐发展为“自恋”、“假性自体”、“讨好型人格”。

  如果你选择了C,两个人都吃到了馒头,尽管各自只吃到了半个馒头,但是,在精神层面上,你却更能够感受到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尽管你没有把自己的道德感提高到极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程度,但起码你做到了“人人平等”,即“把别人当人,同时也把自己当人,把自己当做是跟别人同样值得尊重的人”。你在照顾自己的同时,也同等程度地照顾到了别人。这样的价值观和行为,往往是西方人所推崇的道德规范。

  在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的意识形态下,我们能否找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两种不同行为价值观的折中之处或结合点呢?

  我们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被教育要“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曾几何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被高度弘扬的中国道德标准。然而,这样的道德风尚难以持久普及,并被大众所身体力行。

  试想:如果你是遵循中国文化所提倡的道德规范,选择了把整个馒头都交给好朋友,以表达你对朋友的实心实意。你默默地看着他,感觉自己成为了一个“大公无私”的人,而你自己独自承受着身体饥饿感的痛苦。你的朋友拿到整个馒头之后,非常感激你,他感受到了你的“舍己为人”,然后,他把馒头一掰两半,自己留一半,把另一半给你。你接过半个馒头,你们俩相视而笑,一起吃着馒头。这个模式,看起来挺好的,可是其中隐含一个巨大的危险:当你把整个馒头全部交给朋友的时候,你的这个朋友就拥有了对整个馒头的所有权和处分权,他完全可能会把整个馒头独吞。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一位朋友,在你跟他的交往中,你可以获得一种“大公无私”的高尚道德感,然后你却会死得很惨,因为,你把自身“生命存活”的权利全部拱手交到朋友的手上,你的生死全部由他来决定,而非你自己。

  其实,每个生命,具有同等的生存权利,同等的人格尊严。所以,我们需要像尊重他人一样地尊重自己,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他人。

分享到:

点餐习惯测试出你的婚姻观  上一篇 | 下一篇  8面镜子测试你的人缘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