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打眼”,近些年成了人人皆知的时髦词,《鉴宝》、《天下收藏》、《收藏中国》……一批鉴宝辨宝栏目紧随潮流纷纷登场,将古董收藏鉴定活动捧得日益红火。全民收藏热里究竟潜藏着怎样的心态呢?本期《生命时报》请来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丛中教授、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带您解读。
“收藏类节目的热播,是民间收藏活动兴盛的一种表现。”丛中表示,收藏行为对人的心理有诸多好处,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陶冶情操、怡情养性。收藏本身就是一种兴趣爱好,能给人带来成就感和愉悦感,起到放松身心、安抚心灵的作用;二是收藏能满足人自我实现的心理,藏品能带给收藏者满足感和价值感,让人觉得为收藏所做的努力很值得。
不过,现在许多电视节目中涉及的收藏活动,已经偏离了收藏的原本目的,出现了一些不良心态。首先是投机心理。节目中,不少参与者会专门拿着从古玩市场淘来的“宝贝”,请专家鉴定其价格。这些人对物件的文化价值并没有太大兴趣,关注的只是价格,他们参与节目就是期待能够淘到“珍宝”,一夜暴富。
其次是炫耀心理。一些参与节目者,常常抱着自己从拍卖会上巨款买来的文物请专家鉴定,对他们来讲,文物就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他们参与节目主要为了标榜身份或炫耀财富。
再次是从众心理。看到电视节目中许多人购买收藏品、收藏市场比较火,于是自己也“随大流”,不管懂不懂,都上来跟风购买参与。
汪冰指出,在这些负面心态的驱使下,藏品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收藏成了赚钱工具,这会使收藏者过于渴求经济利益,陷入恶性心理循环。
此外,鉴宝类节目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鉴真伪。有的节目甚至将赝品一槌敲碎。这一手段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吸引不少眼球。但专家却表示反对,“感受收藏过程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藏品的文化内涵远远超经济价值。”汪冰说,“要捡就捡生活的漏”。从收藏过程中发现文化之美、生活之美,才是正确的收藏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