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很多中国人来讲无非几件事:休息、拜年、和家人团圆,老同学聚会。同学聚会,已经成了春节期间民俗的一景。
谈到聚会,都有一定的目的,而目的不同,影响了参加者的心态。同学聚会,大家的心态是怎样的?大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赴会?人们为什么喜欢同学聚会?这一连串有趣的问题,似乎没有人会注意,但你有没有在参加完同学聚会后感到伤心失落或温暖慰藉,斗志昂扬或无以言表呢?本文要做的,就是帮助大家梳理一下同学聚会中纷乱的情绪。
中学、大学、研究生,同学聚会略不同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心理学博士郑迎东说,他非常喜欢参加同学聚会,每逢春节都有好几场同学聚会要参加。“中学的、大学的、研究生的。”他说,“三场聚会的形式虽然基本上相同,但聚会时大家的心态、谈资和参加的同学都有一些不同。”
在中学同学的聚会上,他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到场,问起才知“他们混得都比较差”。下岗的、在效益不好的工厂上班的同学,事先即已表示不愿来。来的都是“混得不错的”,像老师、做生意顺利的、当了官的等等。郑迎东对记者说:“这不奇怪,因为中学时大家的变数都很大,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没有考上大学,各自在不同的道路上打拼十几年后,结果有很大不同。所以有心理落差是很自然的事情。”
大学同学的聚会,相对来说,同学之间的差距小了很多。大家都受过高等教育,专业也一样或者贴近,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即使毕业后有同学转行从事其他职业,至少也都有一份工作,基本上没听说过有下岗的,所以组织同学聚会时,一叫就来。有许多同学在本科时比较优秀,喜欢跟人做比较,也有同学并不出众,但更在乎同窗之谊,总之,虽然心态不一,但坐到一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研究生同学的聚会,同学间的差距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落差就更小了。同学的数量也不多,聚会时基本上是一个小圈子。大家的志趣、成就、家庭、爱好差别不大,共同语言更多了,说话时的忌讳也更少了。成家的基本上都会带上老婆、孩子。总之,研究生同学聚会比较随意,心态更加平和,气氛也更和谐、放松。
女同学爱怀旧,男同学爱畅想
老同学聚会,有男有女,那么男女同学在对待聚会这件事上有什么不同的心态呢?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刘丹博士谈了她的一些体会。她说,首先,不论男女,同学聚会时,产生心理落差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只要在群体中,人就会相互比较,以确定自己的位置,不比较反而是不正常的。同学聚会也是一个小社会,是社会的缩影。
男同学在一起不自觉地会比社会地位,比谁官大,谁的钱多,谁的社会关系雄厚。女同学比的是谁的容颜保养得好,谁穿得好,老公好,孩子培养得好等等。女性普遍比男性更关心身体健康,无论是自己的,还是配偶的。女性喜欢谈过去在一起上学时的经历和感受,显得比男性更“怀旧”。而男同学在一起虽然也会拿以前上学时的经历来说事儿,但多用于调侃。他们喜欢畅谈未来,比如,来年贷款买辆什么型的车,打算参加一个什么会,跑趟什么业务,与人合伙搞点什么等等,男人对未来的期望普遍比现状高。“他们谈论的其实是理想自我,这样的谈话令男人自己以及周围的女性都会产生一定的错觉,感受到他们成功的体验。
此外,有的男女同学之间在大学时有过感情或爱情交往的,此时再次见面,心态也各不一样。“至少,男女恋人都想看看对方过得怎样了,当然,基本上,当他们十几年后再次聚到一起时,失望是难免的,女性长了皱纹,男性体型走了样。至于事业发展带来的失望,还都是次要的。”刘丹说,“作为女性,可能一方面希望自己在心态、思想、外表上不要太落后,也希望曾经的恋人不要让人太失望,当然,也不能强自己太多,那无异于是对自己的否定。‘酸葡萄心理’在这里作怪了,自己吃不到,就希望它是酸的。”
还有一直暗恋对方,却始终没有表白的男女,在同学聚会时,男的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表白:“我以前还暗恋你呢。”令女同学听了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意。当然,激情是不大可能有的了。
刘丹还分析了“嫁得好”和“娶得好”的人在同学聚会中的心理。她说,“嫁得好”的女人尽管有自豪的感觉,但在面对同学时,也有莫名的矛盾心理,比如,担心同学误会她“傍大款”、“品位不高”等等。但也有人把这当作炫耀的资本,不免引来女同学的忌妒和男同学的自卑。
而娶了一个有背景的老婆的男人,一般选择尽量少出席同学聚会,即使出席,也会不自觉地找出与之相抗衡的东西,比如把此事当作调侃的对象,以与同学找到平等感。刘丹说,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经历、生活目标等不同,对此现象不好一概而论。
10年、20年、30年后再相聚,心随境变
老同学见面不自觉地会产生心理落差,而这种落差与同学聚会的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刘丹说,不妨把同学聚会分为毕业后5年以内、5—10年、10—15年、20年—退休、退休后这几个阶段做个比较。
毕业后5年内,大家对未来充满憧憬。聚会时同学之间即使有差距,也不会太在意。
毕业5—10年,有一部分人就不愿露面了,男的或者忙于工作,或者“不太得志”,女的或者结婚生子,正是忙的时候,或者尚未结婚,面对同学感到有压力。
毕业10—15年,正值年富力强。在单位是骨干,要么从科长升到处长,要么由讲师提为副教授。生活上,没有买车的至少也已经买了房,孩子也上了中学。男人事业小有成就,女人有闲追求生活质量,这时,他们更愿意参加同学聚会。但另一方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侯玉波认为,这个年龄段的男人在家、在单位都是中坚力量,压力也更大了,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不愿或无暇参加同学聚会。看来,同学聚会与不同人对待压力的态度和减压能力也有关系。
毕业20年—退休,此时,人已年逾“不惑”,生活和感情上都比较稳定。老同学之间能聚就聚,不能聚的也早就不聚了。人的心态渐趋平稳,相互攀比之心逐渐淡化,也不太追逐虚荣、炫耀,大家在一起喜欢谈论各自的烦恼,寻求彼此的支持与理解,感觉上更亲切了。有的人妻子换了,朋友换了,房子、车子也换了,惟有老同学没有换。“老同学是心中的自留地,别人想拿也拿不走,想起来就有家的感觉。”有位“大款”如是说。
退休后,往事已成过眼云烟,人们对其他人和事的看法豁然开朗了,互相给对方的心理空间也更大了。老年人开始盘点过去,把美好的事物拿出来重新品味。对于以前的美好记忆由于受到人的愿望的影响,会有“无意识地修改记忆”的心理现象出现。老同学们再坐到一起时,用新的观点、加进新的体验,重新“雕刻”以前的记忆,从而产生了新的体验,比如友谊的加深。所以,老年人爱回忆往事,不仅是对过去时光的重现,更是在创造一个新的体验。还有的异性老同学,在过去的岁月中失去了各自的老伴,同学聚会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联系和发展感情的机会,这也是令人愉快的。
心理落差要正视,同学聚会好处多
对于同学聚会时的心理落差如何进行调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侯玉波说,很难一语概之。他引用了他的同学们聚会时常说的一句谐语:“多吃菜,少喝酒,听老婆的话,跟党走。”这句话中谈到了节食、限酒、夫妻关系、上下级关系等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个方面。对于心理落差,侯老师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它产生于人对自己的高标准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激励的作用。”
侯玉波认为应该客观看待同学间的落差,要意识到:即使能力一样,各人的机遇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机会好,发展得就快一些。机会有早有晚,只要不放弃努力,对自己抱有信心,成功是早晚的事情。”其实,以一颗平常心参加聚会是最好的,混得好的人不要把聚会当作荣归故里的炫耀机会,混得差的人也不必执着于比较,要把同学当作生命历程中有共同经历的人来珍惜。“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岁月的歌。”
同学聚会不仅联络感情,还能提供社会支持和信息的来源。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决定,有时就来自同学聚会的灵感以及同学的指点和帮助。
侯老师谈到了哈佛校友会在哈佛校友中的巨大作用。这个组织不仅能够帮助哈佛大学学生处向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还是哈佛大学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该校数目最大的捐款通常来自校友会,因为学生们曾在此学习与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据介绍,近年来,我们国内一些重点大学也开始出现这样的正规校友会。它们一般挂靠在学校,并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像北京大学在北美的校友会规定校友们每年至少向母校捐款500美元。
对于同学聚会的方式,侯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聚会方式可以多样化,不一定是吃饭,可以集体到植物园、茶馆和咖啡厅坐一坐,聊一聊。还可以一起唱唱歌,滑滑雪,组织一些集体项目,在互帮互学、相互交流中,很自然地增进了感情,放松了身心,而且不用担心吃肉伤身、酒精中毒。何乐而不为呢?
爱发火的男人易患中风 上一篇 | 下一篇 乐观和悲观-令人瞠目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