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映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不仅收获了不菲的票房,还收获了无数观众的眼泪。那么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正能量的效果呢?本文从心理学视角进行的解读,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编 者
《滚蛋吧!肿瘤君》电影的原型——熊顿,本名项瑶,1982年出生,是一个可爱的漫画家、绘本达人。因为自嘲自己像只熊,且认为自己像牛顿一样,是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中才有了绘画灵感,所以她叫自己“熊顿”。2011年,29岁的熊顿被检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她管这个瘤叫“肿瘤君”。
这个天性乐观的姑娘在“肿瘤君”找上门后是如何保持正能量的呢?我们不妨用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的基础理论——六边形病理及治疗模型来解读熊顿和肿瘤君之间的故事。
“观察的自我”,看着所发生的一切,避免让自己受到伤害
ACT的所有核心过程都与当下有关,只有在当下,接纳和解离才会发生;只有在当下,承诺行动才能最接近价值。
在与肿瘤君相处的时间里,熊顿总是可以觉察到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状态,并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熊顿给自己画的漫画形象,生病前和生病后,除了发型的变化外,头上的熊耳朵和脸上洋溢的笑容是不变的,这是她积极的概念化自我。所谓概念化自我,指的是所有的信念、想法、观点、事实、想象、判断、记忆等都来自于自我概念,用来描述“我是谁”,即自我描述。在发病之初,熊顿描绘了自己全裸时的身体状态,好像有一个“观察的自我”在看着所发生的一切。
过去阅读漫画的经历和感受会让她去幻想窗外的英俊少年,但她并没有被经验性自我(即自我体验、经历的过程)束缚住,而是能清楚地去观察,并告诉自己“这是五楼好吗?少年是超人呀!会飞呀!”从而让自己回到当下,避免脱离现实。
“观察的自我”看到事情本来的样子,不去评价、批评,或进行任何会与现实斗争的思考过程,因此,它所给予的接受是最真实、最纯粹的。如果你的身体因为生病、衰老或受伤而被损害,“观察的自我”在注意着这些损害;如果产生了疼痛,“观察的自我”注意着疼痛;如果产生了不好的想法或记忆,“观察的自我”同样会注意着它们。但是不管身体上的损伤,还是精神上的痛苦,抑或任何糟糕的想法和记忆,都不能使“观察的自我”受到伤害。
通过认知解离,像是在诉说别人的故事,对一切都欣然接纳
熊顿有不开心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负性的想法,面对身材的变化、病情的恶化等,她也会大哭。但她不会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通过画漫画的方式让自己从对疾病的认知中解离出来,一切都像是在诉说别人的故事。
同时,熊顿懂得接纳。接纳是采用不同的反应态度,通过寻找症状背后的意义、功能,或赋义、改变语境等方式,将最初的刺激转化为别的刺激。痛苦是客观存在的,但对痛苦的认知或感受却是主观的结果。
对于肿瘤君及其所带来的一切,熊顿姑娘都欣然接纳。她并非是在忍受一切,而是发自内心地、主动地、自愿地接纳。如此,她才能在剃了光头后发现光头的功能,如不洗头发等;她才能在做骨穿时看到自己的骨髓时联想到可以用吸管吸溜骨髓的那种大骨头;她才能在看到要输入的橙色药物后联想到自己是在输入橙汁。也只有如此,她才能在承受病痛折磨时改变语境——把治疗的过程当做是与肿瘤君的战斗并且充满斗志。
带病完成的作品,是她价值的体现,也是她承诺的实现
熊顿的朋友老正说:“被网友树立成抗癌偶像‘励志姐’,并不是熊顿画这个漫画的初衷。”因为她只是个爱美、爱画画、热爱生活、渴望爱情的普通姑娘,只是她一不小心生病了。
在与肿瘤君交往的过程中,天性乐观的她更清楚地看到了她的亲人、朋友、粉丝们对她的爱,也更珍惜生活中一切可以让她快乐的元素——食物、化妆品、帅哥等等。她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开心快乐地生活,这是她的价值所在。在ACT中,价值是自由选择的,是事情发展的言语构建的结果。选定的价值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方向指引,即便在个人面临巨大逆境时仍能激励自己的行为。
熊顿姑娘笃信“生活给予我的,不管是幸运还是坎坷,是快乐还是痛苦……所有情绪与经历统统可以成为付诸笔尖的素材”,所以她将“苦逼加二逼的病房生活”画成漫画《滚蛋吧,肿瘤君》,她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她笑对肿瘤、笑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感染了很多人。
承诺是表达个人价值的途径,承诺下的行动包括特定时刻下以价值为基础的行动反应。有网友说:“肿瘤君赢了,但她也没有输。”是啊,熊顿带病完成的作品就是她生命价值的体现。希望在天堂的熊顿姑娘依然开心快乐。
如何避免儿童患上情感忽视症 提高... 上一篇 | 下一篇 换框疗法,有助消除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