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于朋友圈,可谓本末倒置。虚拟的终归是虚拟的,只是真实生活的点缀,回归现实,沟通才能有深度与真度。
逃离虚拟“朋友圈”
路上、单位、家里,无论走到哪儿,都能遇上刷朋友圈一族:有的随时随地刷“好友状态”,不时点个赞,表明“朕已阅”;有的随时随地“更新状态”,时时报备个人行踪,成了名副其实的“状态帝”。
不过,最近很多人在讨论该不该戒掉朋友圈,起因是某个在朋友圈很活跃的人,突然宣布关掉朋友圈,宣称不想再被绑架了。朋友圈由原本的生活实时报,逐渐转向被各种海外代购、心灵鸡汤、养生秘籍、八卦流言所占据,终于有人高声大喊:“够了!”
圈子文化,让朋友圈得以兴盛。朋友发布状态后,能看到的留言都是“圈内人”的,它帮你筛选了信息,分享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和喜怒哀乐。朋友圈的存在让此时的我可以知道“彼时彼刻”你的心情。用碎片化的时间沟通,加深朋友之间的友谊,不能不说很赞。
但是,随着微信的普及,朋友圈开始去私密化。玩微信成了一种“现象”,赶潮流者颇多,认识陌生人的第一件事就是“扫一扫”,父母亲友全在微信上……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圈里的陌生人也越来越多,刷出的真实内容越来越少,想说的话也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有这样的顾虑:“我发这个,爸妈、领导看了,会怎么 想?”
说到底,圈子文化被破坏了,失去了归属感和私密性,逃离朋友圈成了一些人的选择。
朋友圈的问题,一直都存在。当“繁华”被看尽,更多的人或选择成为“僵尸”,或另开小号,或彻底逃离。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沉溺于朋友圈,可谓本末倒置。虚拟的终归是虚拟的,只是真实生活的点缀,回归现实,沟通才能有深度与真度。
凡事过犹不及。那些看到红点就控制不住的“朋友圈控”们,如果不想被信息绑架,彻底关闭,倒不失为一种解脱。要知道,朋友圈只是一个朋友交流的平台,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刷状态或表存在,为何不经常和朋友见见或者打电话问候?相较而言,直接交流、回归生活,才能培养出扎实的真感情。用最朴实的手段,表达最真挚的情谊,远比高科技的问候更让人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