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氧气,人类将无法生存。如果心灵失去氧气,人又会变成什么样呢?小罗做主管多年,工作的周而复始让他觉得自己像一口快要干涸的枯井,时时担心会被他人取代。久而久之,他不仅懒得说话,面对工作也感到说不出的倦怠,甚至不愿和同事朋友沟通,一遇到繁琐的问题便容易暴躁。无法改观的生活状态,让他感到内心憋闷,透不过气来。
这种“亚健康”的心理状态,被形象地称为“心理缺氧”。以“厌职、厌倦和心理危机”为主要症状的“患病”人群常感到身体疲劳、心理倦怠、情绪低落,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有种强烈的危机感。人力资源机构“前程无忧”在全国发起了《你的职场是否“缺氧”》大型专题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6.82%的职场人正处于“缺氧”状态。这种情绪上的“耗竭感”已渐渐成为都市人的“流行病”。那么,是哪些原因“抽走”了我们心里的“氧气”呢?
首先,复杂、不公平的人际关系导致了压抑的人际氛围,成为“心理缺氧”的重要原因。其次,当面对竞争时,国人骨子里的忍耐力,让我们不断承受压力而忽视了对压力的释放。工作和生活的比重急剧失衡,也会导致情绪上的“耗竭”,造成心理缺氧。再次,“自我欺骗”心理使人们对不愿面对的事,在潜意识中采取逃避心理,并从大脑中找出似乎“合理”的理由做借口。
当你“心理缺氧”时不妨试试以下的调节方法:
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提升,争取成为无法被取代的人。外界因素无法改变,但自己却是可以提高的,很多人的焦虑其实是来自“本领恐慌”,不妨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充电,上些提升兴趣能力的培训班或心灵辅导课是不错的选择。其次,要用定力克服生活“瓶颈”期。感到“心理缺氧”,往往是生活遇到“瓶颈”的时候。要正面去解决问题,不能逃避。每当度过一个“瓶颈”期,内心会得到更快的成长。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难得的自我提升的机会。再次,要学会享受家庭和自我调整。“心理缺氧”的人,大多是将醒着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工作。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公务,抽空和家人去户外郊游、看场电影,或找朋友打场球、聊聊天……,都会给心灵带来氧气,让情绪得到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