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心理健康 > 人际交往
依恋类型和成人人际关系
发布时间:2015-10-14      来源:
  如果问人们,什么能给你带来快乐,他们常会提到与别人的关系(Myers,1992)。当人们静心思考什么是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时,职业、个人成就、物质条件比起我们所爱的人来,总是排在第二位。确实,埃里克森认为,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深厚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尤其在青少年后期和成年早期。虽说人际关系是我们得到欢乐的最重要源头,可它有时又是痛苦的发源地。很多成人建立了人际关系,可是由于某些原因却不起作用。你和某个冷漠的人打交道时,你可能得受点挫折。或者你的同伴依赖性太强,让你透不过气来。如果你运气好,会遇上一个自信的、热情投入的情人。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建立人际关系很容易而有的人却感到很难?人际关系成败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个考察人际关系的流派认为,要理解成人的浪漫行为,须从很早的童年经历开始。最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主张,怎样与身边重要人物(如成人)建立联系,反映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特点。近期研究发现这一点很有价值。
  1.对象关系理论和依恋理论
  在20世纪中期拓展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家中,有一些就是由于对象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而出名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梅拉涅·克莱因(Melanie Klein)、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和赫德因兹·考特(Hdeinz Kohut)。他们对对象关系理论的解释有不同,但这些不同观点之中都贯穿着一些基本原则。第一,像其他新弗洛伊德主义学者一样,对象关系理论家强调早期经历的作用。但他们并不关注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内部冲突和驱力,而对婴儿与他身边的重要人物的关系感兴趣。这主要指孩子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第二,顾名思义,对象关系理论假定,孩子对他的环境中重要的对象会产生无意识的表象。当父母不在时,这种对父母的无意识表象不只是给孩子提供了与自己有关系的对象。孩子内化父母形象的方式影响到孩子在今后建立的关系中对他人的看法。换句话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状况影响到孩子在成人后与重要他人建立有价值的依恋关系的能力。
  对象关系理论成了依恋理论的出发点。对这个理论贡献最大的应该是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69,1973,1980)和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1989,Ainsworth Blehar,Waters &Wall,1978)。这些心理学家开始是考查婴儿和养育者(通常是母亲)的情感依恋。鲍尔比称之为依恋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满足人依附于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他人的需要。鲍尔比尤其感兴趣的是婴儿与养育者分离时的行为表现。有的孩子很会应付分离,他们似乎明白,妈妈只是离开一会儿,马上就会回来,他们所需要的爱和照料不会失去。但是,另一些孩子以哭喊来反抗分离。还有另一些孩子在妈妈离开后陷入绝望,有些孩子在妈妈回来后甚至不理她。
  爱因斯沃斯和她的同事在对婴儿和母亲的研究中做了类似的观察。她们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Ainsworth et al.,1978)。第一种叫做安全型关系,妈妈对孩子关心、敏感。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与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第二种叫做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第三种叫做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也不很敏感。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时也不特别在意。
  依恋理论家就不同的依恋类型做了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象关系理论家一样,他们指出,这种不同的亲子关系从长远看影响到孩子以后人际关系的建立。鲍尔比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对人际交往的无意识的“心理作用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鲍尔比(Bowlby,1973)这样解释,“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p.204-205)
  这样,与养育者关系的早期经验就成为我们处理以后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父母从小对我们关心、注意和敏感,我们就会把同他人的关系视为爱和支持的源泉。如果我们的依恋和被关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和精神分析理论一样,对象关系理论家认为,这些依恋关系的心理模式主要是无意识的。
  2. 成人的依恋类型
  如果依恋理论学者是对的,那么在婴儿身上发现的不同依恋类型应该能适用于成人。换句话说,爱因斯沃斯及其同事将孩子分成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并建立恋爱关系时,这些特点仍会显露出来。我们能找出安全型的成人,他们很容易与人相处并信赖对方。我们也能发现回避型的成人,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最后,我们也能看到焦虑—矛盾型的成人,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过于苛求对方,有时候显得比较强势。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至于吓跑了同伴。
  有趣的是,首先尝试查明和测量这三种成人依恋类型的是刊登在《洛基山新闻》上的一项调查(Hazan & Shaver,1987)。有一千多个读者从科罗拉多州这份报纸的生活版上看到了这个小测验并寄来了他们的答案。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要求答题者标明下面三种描述中哪一种与他们最接近: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心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与别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伴侣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另一个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
  第一种情况描述的是安全型依恋的成人,第二种是回避型的成人,第三种是焦虑—矛盾型成人。尽管样本不一定具有科学性,但是结果却给人启发。答题者中56%属于安全型,25%属于回避型,19%属于焦虑—矛盾型。后来的一项美国全国大样本调查(Mickelson,Kessler,& Shaver,1997)发现了相似的分类的情况:59%的安全类型,25%的回避型和11%的焦虑型(5%的不可分类)。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些数字的意义,并且发现三种类型的成人的比例与发展心理学者计算的婴儿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的比例非常匹配(Campos,Barrett,Lamb,Golksmith & Stenberg,1983)。这些数据上的相似性和一种说法相一致,即成人的依恋类型形成于童年期。
  另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亲子关系和成人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不只是一种推测。当问到家庭成员关系时,安全型成人比另两种类型的成人更倾向于描述同父母的积极关系和一个温暖、信任的家庭环境(Brennan& Shaver,1993;Diehl,Elnick,Bourbeau,& Labouvie-Vief,1998;Feeney & Noller,1990;Hazan & Shaver,1987;Levy,Blatt,& Shaver,1998)。与之相反,焦虑—矛盾型的人很少回忆起父母的支持,回避型的人描述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不信任的和情感淡漠的。描述父母的婚姻不幸福的人往往是回避型的,他们不大可能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类型。
  3. 其他的模型和测量
  成人依恋类型的提出导致了这方面著作和研究的大量涌现。这类研究包括关于成人依恋类型的新观念和怎样对个体进行分类的新标准(Bartholomew,1990;Bartholomew & Shaver,1998;Carver,1997;Simpson,Fischer,& Liu,2005)。近年来依恋研究者发现按两个维度对依恋类型进行分类比较有用(Bartholomew & Horowitz,1991;Brennan,Clark,&Shaver,1998)。研究者首先把人们分成对爱情伴侣将背弃他们感到害怕和不害怕的两类。从依恋理论来看,我们可以说这种害怕背弃反映了个体内化了的自我价值感。很少担心背弃的那些人把自己看做是有价值的和值得被珍惜的。在维度另一端的人,怀疑自己的价值,对别人是否会觉得他可爱持保留态度。研究者把这个维度成为焦虑。第二个维度反映人们对亲密和依赖的舒适度。在此维度一端的人,相信对方是可信的,会满足他的情感需要;维度另一端的人,认为别人是不可信的和拒绝的。研究者把这个维度叫回避。
  我们把这两个维度综合起来,就得到了图6.4所示的四种分类模型。喜欢亲密和不过分关注背弃的成人被归为安全型,与三类别模型中的安全型成人一样,这些人倾向于寻找亲密的人际关系,并为此感到愉悦。但是,一些不害怕背弃的人仍对他人极不信任。这些回避型(有时称为拒绝型)的个体逃避密切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大信任别人,或因害怕受到伤害而不愿在情绪上依赖别人。
  模型中其他两类人体验着不被别人爱的情感,这使他们背上了害怕爱人背弃他们的永久负担。其中喜欢亲密的人被归入焦虑—矛盾类型(有时称为过分关注型)。因为这种人缺乏自我价值感,他们通过寻求与别人的亲密来获得自我承认。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试图去证明如果别人发现他们是可爱的,他们就一定是值得爱的。遗憾的是,当他们的伴侣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亲密需要时,自我价值的缺失就会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打击。另外,还有一种无定向的人(有时称为恐惧型)。这些成人认为自己不值得爱,怀疑爱情是否能提供所需要的亲密。他们回避与别人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的痛苦。
  学生们会问,三分法和四分法哪个能更好地描述成人依恋类型?答案是,虽然近来研究中有运用四分模型的倾向,但这两个模型都是有用的。因为研究者有时把研究对象分成三类,有时把他们分成四类,这样就难以比较不同的研究结果。但是因为两个模型间的相似性,所以运用任何一个模型的研究都是有价值的,下面介绍的研究都是运用这两种模型进行的。
  4.依恋类型和爱情关系
  依恋类型真的影响我们的爱情关系吗?回答这个问题的着眼点也许在于人们在爱情关系中有多快乐。好几个研究发现安全依恋型的成人比另两种类型的人对他们的浪漫关系更满意(Brennan & Shaver,1995;Keelan,Dion & Dion,1994;Pistole,1989;Simpson,1990; Tucker & Anders,1999)。其他方面也存在这种现象,即,有安全依恋型同伴的人也更满足于他与别人的关系。不奇怪,安全依恋型成人也倾向于找一个同样依恋类型的同伴(Brennan & Shaver,1995;Collins & Read,1990;Kirkpatrick & Davis,1994)。
  有研究者测量了52岁人群中的依恋类型(Klohnen & Bera,1998)。研究人员在这些参与者21岁、27岁和43岁时就已经测量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满意度。像预期的一样,安全性的成人有持久稳定和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如图6.5所示,安全型的参与者比回避型参与者更可能结婚和保持婚姻状态。到52岁时,95%的安全型成人都已经结婚,仅有24%的曾离过婚。相比之下,仅有72%的回避型成人曾结过婚,50%的人经历过离婚。
  但是,为什么人们同安全型成人的关系比同回避型或焦虑—矛盾型成人的关系好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考察了同这三种类型的人建立的关系的特点。他们发现安全依恋的人比另两种类型的人更倾向于认为,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中有很多爱、承诺和信任(Keelan et al.,1994;Simpson,1990)。此外,这些安全型的人能忽略同伴的缺点,接纳并支持同伴(Hazan & Shaver,1987)。跟安全型的同伴交流比跟回避型或焦虑—矛盾型的人交往要更温暖、更亲密(Simpson,1990)。他们比其他依恋类型的人更喜欢在恰当的时候与别人分享个人信息(Mikulincer & Nachshon,1991;Tidwell,Reis,& Shaver,1996)。
分享到:

多听音乐会改善人际关系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际交往的初始方式——肢体语言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