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慢性疾病 > 冠心病 > 疾病资讯
预防高脂血症让“心路”长保畅通
发布时间:2012-09-24      来源:
  今年的9月30日是世界心脏病日。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冠心病心肌梗死将成为人类第一死因。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每天大约有7000人、每12秒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因此,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专家简介

  赵季红,主任医师,教授。现任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政副主任,心血管内科病区主任,兼任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内科治疗。在临床工作中,专业知识及技术扎实,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重症监护抢救技术,对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以及心肌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的疑难危重症的诊断治疗上,具有独到的见解。临床工作中,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目前已完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及斑块演变的64排螺旋CT研究”等科研课题3项,先后获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医疗成果三等奖2项,现承担科研项目3项。目前致力于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调脂治疗及心衰治疗的临床研究。

  如果将心脏血管比喻为维系生命之“路”,那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关键还在于对这些“路”的日常养护,以使“路”长期保持畅通。目前,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也即总造成“道路”“梗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吸烟。其中,当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高血压,不少人会紧张;可听说自己血脂高,很多人却并不当回事。而实际上,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心肌梗塞和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观察发现,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中患有高脂血症者平均可达60%至70%,部分专科门诊甚至可达90%至95%。治疗心脑血管病,重在预防高脂血症。为此,记者专访了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赵季红教授,她呼吁大家重视血脂问题,勤养护、及时维修自己的生命之“路”, 用“心”呵护健康。

  现状:

  我国血脂异常人群达1.6亿

  血脂控制达标率仅为26.5%

  赵季红介绍说,卫生部新近公布的“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状况调查”首次得到了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数据,令人震惊的是,我国18岁以上血脂异常人群已经达到1.6亿。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2500万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对我国人的危险上升到原来的3至5倍。不仅如此,另据一项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调查显示,血脂控制达标率仅为26.5%,其中冠心病患者达标率只有16.6%,这与人群血脂水平异常率的节节升高,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此调查也同时得到了营养和健康状况的数据,并揭示了其中存在的密切联系: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50至70年代的以定量粮食和蔬菜为主,转变成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三高”饮食,加上汽车进入家庭、网络的普及、运动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超重人群已达2亿,肥胖人群达6000万,血脂异常达到了1.6亿。而且,中年人与老年人患病率接近,城乡差别不大。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不仅会影响中老年人,而且还会危害中青年和青少年的健康。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上十来岁就已患上高脂血症的胖小孩并不少见,这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将会给社会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

  危害:

  高血脂已成冠心病“祸首”

  增加国人冠心病和脑梗发病

  常见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也是致病因素),包括能改变的因素和不能改变的因素,前者如吸烟、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血糖异常;而后者则包括家族史、绝经后的女性、40岁以上的男性等。其中高血脂(医学上称之为高脂血症)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被认为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而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在我国,血脂异常成为了双重危险因素。”赵季红表示,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血脂水平比欧美人低25%至30%。如果按照国外的血脂标准,中国人的血脂多数只是轻中度升高。但事实上,与西方人群不同,我国人群血脂高不仅增加了冠心病发病危险,还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例如对北京地区人群监测发现,从1984年到1999年,不论男女,北京人胆固醇水平平均增长了24%。这期间,北京地区的冠心病死亡率增加了一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也明显上升。专家们认为,北京冠心病死亡率的增加,血脂的升高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与人们血液中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有密切关系。

  析因:

  四种主要血脂指标须关注

  饮食烟酒运动等均可影响

  由于血脂异常可以在相当长时间内无症状,普通人不易察觉,甚至有的人即使知道自己血脂高也不治疗,很多病人直到发生心肌梗死或脑梗塞时,才发现自己有高脂血症。还有的病人在装上支架或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后,才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坚持降血脂治疗。

  那么,高血脂从哪里来?

  赵季红解释说,血脂是指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和类脂,有四种主要血脂指标应引起关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影响血脂的主要因素有:饮食、饮酒、吸烟、运动、肥胖、年龄、性别、精神情绪及应激、药物等。当血液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过低时,即为高脂血症。

  人体胆固醇主要由机体自身合成,仅少量从食物中摄取。甘油三酯主要从食物中来,轻度、中度升高也能增加冠心病的危险。“好”胆固醇可以将多余的胆固醇转运出动脉,运回肝脏,它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心脑有保护作用。而如果身体内的“坏”胆固醇增加,再加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会使得有害的脂质沉积在动脉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种斑块潜伏在动脉壁里,它的外面是一层包膜,内部就是许多聚集在一起的“坏”胆固醇。血液里的“坏”胆固醇越多,聚集在动脉壁里的就越多,斑块就不断长大,使动脉管腔逐渐变窄甚至发生阻塞,外层包膜破溃,影响了管腔原有直径、妨碍了血液和氧的输送,进而引发心肌缺血、心绞痛、心梗、脑梗死及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等。

  大量研究证实,总胆固醇降低10%,冠心病病死率降低20%;低密度脂蛋白降低1%,冠心病危险度下降1%;高密度脂蛋白每升高1%,冠心病危险度下降2%。因此,早期预防高脂血症,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维持良好的身体健康。

  预防:

  “淡化”饮食多做运动

  高危人群需定期查血脂

  “对于高脂血症,防治原则首先是控制饮食疗法及改善生活方式。如果不能奏效,则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药物治疗。”赵季红说。

  饮食调节:饮食治疗方案是限制膳食中的脂肪摄入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降低体重。原则上是低脂饮食,适当多吃水果、蔬菜,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肥肉、动物油、奶油蛋糕、油炸食品、全脂奶粉、动物内脏和虾蟹等,可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多的食物,如:蛋清、海参等,用花生油、豆油、玉米油、橄榄油烹饪。每周可吃两次鱼,建议主食每天的量为4两(女)、6两(男),且一周吃2至3次粗粮,比如小米、玉米面和红薯等。

  生活方式调节:每周进行5次有氧运动,每次30 分钟左右,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爬楼、登山、球类和健身操等。运动最好选择在傍晚进行,以免晨间血压波动引发其他心脑血管事件。

  经上述调节后若血脂仍高于正常,或有冠心病等危险因素者,需遵医嘱同时增加药物治疗。

  已患有冠心病(含心绞痛、心肌梗死)或中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者及吸烟者,有心肌梗死、中风、高血脂家族史以及绝经后女性、40岁以上男性为血脂检查的重点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血脂检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缺血性心血管病及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高危人群,应每半年至少测一次血脂。测定血脂应于餐后12至24小时为宜。

  治疗:

  控制血脂要遵医嘱达标

  他汀类药物可适度调脂

  赵季红提醒说,对于不同的人,血脂控制的目标值是不同的,是依据冠心病患者的危险程度而定的,并非常规体检时化验单上显示的数据,因此须在正规医院、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越多,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越大,血脂控制就越要严格。尤其植入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坚持早期、足量、合理的调脂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有效地长期控制好血脂水平,抑制动脉硬化的进展,养护好心脏血管这条“路”。

  诸多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选择他汀类药物适度调脂,不仅有利于预防血脂异常人群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有利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或消退,可明显降低植入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常用的他汀类调脂药主要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此外,降脂药还包括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针对不同适应症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来达到降低血脂至达标的目的。
分享到:

心衰患者从容应对疾病高发期  上一篇 |下一篇  2012世界心脏日 秋天吃什么强心护...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