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四季皆有发生... |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四季皆有发生,以夏秋两季发病较多。本病属中医的“泄泻”范畴,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虚弱,无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起腹泻。本病最易耗伤气液,重症者可引起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之危重证候;迁延日久不愈,常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疳积等慢性疾患。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为主,佐以利湿。非处方中成药选用应按以下几型辨治:
1、若见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泻下酸臭、状如败卵、矢气、口臭纳呆、呕吐、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者,此为食滞内伤,治宜消食化积,和中止泻。可选用加味保和丸(由白术、茯苓、陈皮、厚朴、枳实、枳壳、香附、山楂、神曲、麦芽、法半夏组成),每次2~3克,每日2~3次;也可选用小儿消食片(鸡内金、山楂、神曲、麦芽、槟榔、陈皮),每次2片(0。3克/片),每日3次。
2、若见泄泻清稀、多夹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发热、鼻塞、流清涕、轻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者,此为寒湿泄泻,治宜疏风散寒,化湿祛邪。可选用藿香正气水(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叶、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每次3~5毫升,每日2次。剂型还有丸、颗粒、片、胶囊等可供选用。
3、若见大便如水样、内夹不消化食物、色绿或黄、或有少许黏液、腹部时感疼痛、肛门灼热发红、或伴恶心呕吐、口渴、尿少黄、舌红苔黄腻、指纹紫者,此为湿热泄泻,治宜清热利湿。可选用葛根芩连片(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每次1~2片,每日2~3次。其它剂型有微丸、口服液、胶囊、冲剂等可供选用;亦可选用香连片(黄连、木香)或黄连素片等治疗。
4、若患儿时泻时止或久泻不愈、常于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水谷不化、带有白色奶块或食物残渣、面色苍白或萎黄、睡时露睛、神倦、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者,此为脾虚泄泻,治宜健脾止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人参、山药、茯苓、白术、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每次2~3克,每日2~3次。其它剂型有片、冲剂、口服液等可供选用;亦可选用人参健脾丸治之。
5、若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类质清稀、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寐后露睛、舌淡苔薄白、脉微细者,为脾肾阳虚泄泻,治宜温中散寒,健脾止泻。可选用附子理中丸(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每次3克,每日3次。其它剂型有片、合剂可供选用。
患儿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忌食不洁之物,饮食要定时、定量。加强户外活动,适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受外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