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杀医案的致命细节
发布时间:2016-05-16      来源:纽约侨报
本月5日,一患者因25年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补的牙变色,在找当年主治医生、现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首席专家的陈仲伟要求补偿被拒后怀恨在心,随后尾随至陈仲伟的家中,对其连砍30余刀。在被连续抢救40余小时后,陈仲伟还是离开了。

  陈仲伟医生离世已逾数日,然而黑丝带依旧在微信朋友圈的头像上传递。中国多省市的众多医护人员先后向《侨报》记者表示,他们仍然沉浸在兔死狐悲的哀痛中难以自拔。很多在中国医学界可谓德高望重的一线专家,这一次也从一心埋头钻研的医术中不约而同地昂首质问:“为什么媒体失声?是谁删去陈医生被杀的帖子?”医生们的呐喊,随后得到高级知识分子层面的整体响应:“伤医就是伤已”。

  很多广州居民自发走上街头,彼此相约:“若不想以后没人医治,就走上广场为陈医生点燃一盏莹莹的蜡烛”。包括中国政协副主席、“红二代”出身的李威在内的不能够前往广州亲自悼念陈医生的人,则开始在朋友圈里为陈医生发动和参与黑丝带的传递。

  5月11日,与陈医生生活重心更接近的同事和邻居们意外地向《侨报》记者透露出另一种悲伤:其实年已花甲、又怀妙手回春之技的陈医生,本来可以不必死,可是偏偏那些不该出问题的环节,由于种种人为的纰漏,最终让陈医生付出生命的代价。

  侨报记者傅明北京报道

  纠缠、威胁、忍耐

  黄妙说,“所以在4月6日,那个凶犯第一次上来纠缠陈主任时,也顺路来威胁了我一下。他说:‘你也跑不了,因为你是我住院时的管床医生,所以我出了医疗事故你也有责任’。”

  陈仲伟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当仁不让的首席专家,从医34年,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口腔外科经验,更在整个泛珠江三角洲地区赢得了很好的名望。

  在他的学生兼手下黄妙(化名)眼中,他是那样的一位备受患者与同事青睐的长者。黄妙至今都想不明白:“那样和气的陈主任,怎么会突然被杀害了呢?”

  “25年前,也就是大约1991年的样子还是我和陈主任一起接诊的那个凶犯。”黄妙告诉《侨报》记者:“那时,正是我刚毕业轮科到口腔科。那个凶手来我们医院做牙槽骨截骨术纠正牙齿前突的问题,也是我帮着陈主任一起做的手术”。

  看出《侨报》记者对专业术语的迷茫,他解释说,牙槽骨截骨术就是通过门诊外科手术,在不影响颌部血管和神经的情况适当去除部分牙槽骨,从而改善患者原有的龅牙现象,实现理想的美容效果,为他今后的生产生活正常化提供条件。

  “同时我还是他术后住院的管床医生”,黄妙说,“所以在4月6日,那个凶犯第一次上来纠缠陈主任时,也顺路来威胁了我一下。他说:‘你也跑不了,因为你是我住院时的管床医生,所以我出了医疗事故你也有责任’,这令我好害怕,尽管,我可以非常确认,我们为他实施的手术非常成功,并绝无可能出现医疗事故。”

  “然而凶犯却声称,我和陈主任当年为他做的牙发黄了,这就是医疗事故,我们必须赔偿。但是,即使是现代最先近技术的烤瓷牙,也最多只能坚持10年不变色,10年之后就要重新找医生进行维护,更何况,那时只能算是准烤瓷牙的一代烤瓷牙,技术参数根本无法与现代烤瓷牙比拟。然而凭着陈主任高超医术,我们给患者做的牙,还是到了25年才泛黄,这已经无愧于陈主任的广东省口腔医学科学带头人的身份啦,从统计来看,其他人的这种牙大概会在不到5年时间里即变色。”

  要知道,牙槽骨截骨术也是口腔科一项比较考究主刀医生技术的手术,很容易出现负作用,比如牙槽塌陷等问题。然而,陈主任经手的手术从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更不要说是医疗事故了。据黄妙介绍,在25年前广州地区此项技术掌握得最好的就是他就职的广州省人民医院,而陈仲伟主任不仅是该院此项学术技术的带头人,还是该院口腔科的活招牌:“很多患者都喜欢找他弄牙、治牙。”

  报警、收容、尾随

  “他本来是上医院来找陈主任纠缠,吵了几句,然后就消失了,陈主任以为他知趣地走开了,没想到,他居然是隐藏起来,然后尾随着陈主任去了陈主任在我们医院旁边院子里的家。结果陈主任全身被砍了30多刀不治身亡”。

  其实陈主任算是脾气很好,大概与太忙有关,他忍耐了好久那个凶犯的最初纠缠。直到4月下旬左右的一天,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陈主任根据专业判断出这名常来纠缠的病人与常人迥异,患有精神病的典型症状,才选择了报警。不过为了不惊扰其他同事与病人,他是先把凶犯带到医院的警卫室之后才报的警。

  黄妙说:“我们口腔科医生虽然通常是在口腔治疗方面更专业,可是你不知道,只要是能够做牙槽骨截骨术的医生,都必须能够在给患者进行手术前,准确地判断出患者是否患有包括精神疾病在内的一些禁忌疾病,从而确定患者是否能够接受牙槽骨截骨术等口腔外科的手术。陈主任在准确判断出对方有精神病后,还一再嘱咐口腔科里的几个年轻医生,要多加小心避免和凶犯发生任何形式的冲突,以减少不必要的伤害,我们都听他的。”

  黄妙表示:在陈主任报警后,110就指派警察局出了警,在交涉之后,警方将凶犯带往广州的芳村精神病院收容,并为该凶犯安排治疗。

  本来黄妙他们都以为这下可以松口气了,没想还不到20天的时间,凶犯又出现在了眼前,并且还携带凶器,将陈主任杀害。“真不知道精神病院是什么原因,随意就把这个会给社会带来危险和不安定因素的人放出来的,并且不通知任何人。”黄妙如此说道。

  那个凶犯也很狡猾。“他本来是上医院来找陈主任纠缠,吵了几句,然后就消失了,陈主任以为他知趣地走开了,没想到,他居然是隐藏起来,然后尾随着陈主任去了陈主任在我们医院旁边院子里的家。结果陈主任全身被砍了30多刀不治身亡”。

  “到现在我一直不能相信,家属宿舍和我们院是挨着的,也明明有安保人员在各个出入口把守,为何那个凶犯尾随在陈主任身后那么久,却没有一个人拦阻他?那些保安人员到底是做什么的?警卫室设置还有什么意义?”难得能把这些憋了很久的话一口气说出来,黄妙说,他此刻只想痛快的哭一场——为陈老师本不该逝去的生命。

  恐惧、质疑、彷徨

  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张潍平表示,陈仲伟主任的离去,让我们彷徨、恐惧。安全得不到保证的医生如何去全身心救人?

  多数接受《侨报》记者采访的医务工作者均表示,无法接受杀掉陈医生的居然是他在25年前治愈的病人。不少人为此纠结:“真担心以后除了熟悉的家人朋友以外,我们还能否愿意面对陌生的病人,并为之救死扶伤!”

  对于黄妙提出的质疑,他们也希望能够得到答案:为何被警方送去精神病院后不到20天,凶犯又能再次出现在陈仲伟医生面前行凶?谁让他出的精神病院?他治愈了么?是用怎么样的标准判定这个有潜在杀人风险的凶犯精神病被治愈了?让这种人离开精神病院,为何不通知负责送医的警方和陈医生?

  普通人则经常追问《侨报》记者,为何经常在街上乱丢石头,乱砸路人的精神病人,从来不会被当成社会安定因素的破坏者而被治理?相反,警察似乎每天都热衷于捉赌徒、抓嫖客、抓违章电动车,查“黑的士”等一系列行为,难道真的是为了罚款创收么?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鼻科首席专家周兵则质疑广东省人民医院对医生安全的监护。

  据他介绍,北京同仁医院对医生的个人安全保护工作还比较细心。一旦发现有“医闹”或精神病人,可能威胁到医生生命安全的情况存在,就会派保安跟随该名医生出门诊,甚至包括护送医生回家。如果广东省人民医院能在最初时刻对陈主任采取类似的措施,也许陈主任就不会这样离开这个世界。

  他觉得惋惜的是,陈主任都已经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警卫室报过警,医院还对此无动于衷;更有甚者,与医院一体相连的家属宿舍院子的警卫室保安,竟然任由凶犯随意尾随进入整个医院的家属宿舍,这不仅是置陈仲伟医生的生命于不顾,也是置医院全体医生的安危于不顾。

  他说,在当前保护医生的相关法律缺失的大背景下,医师行为本身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主要是疾病的未知等因素所导致的,而患者却往往将此归结于医生,这显然有失公允。

  与陈仲伟医生同住一幢楼内的小于告诉《侨报》记者,院方说家属楼大部分被租出去是宿舍区安保放松的原因,这显然是一个借口。他说:“在广州有另外一套房子可以住,而把这边宿舍房子出租的只是少数院里的官员或者个别家庭条件优越的同事。更多的是像我家或者陈主任家这样,在广州别无住所,只有单位分配居住的这一套房子”。

  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张潍平表示,“陈仲伟主任的离去,让我们彷徨、恐惧。安全得不到保证的医生如何去全身心救人?”

  他呼吁同行依然要保持敬业的同时,倡议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医生的保护立法,正确引导舆论,制定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给医生们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希望陈医生的悲剧不再重演。

  声音

  已到了为每位医生配备保镖的时候? 

  与以往的杀医案不同,这次是陈仲伟在家中被20年前的病人砍杀。这名病人有精神病史,他也随后跳楼身亡。从正常人逻辑来看,一个20年前治疗过的牙科病人,仅仅为了一颗20年前的烤瓷牙砍人30多刀,然后再跳楼自杀,于情于理都匪夷所思。换句话来说,这种行凶动机与成本太高了吧?一种合理的解释是,事件本身恐怕可能定性为精神病人无端杀人,因此,陈仲伟被袭事件映射的更多是中国对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监管问题,而非医患关系。

  一颗牙导致的悲剧已然发生,尽管详细案情尚未由警方公之于众,但是,这起暴力袭医事件,毫无意外地触动了医疗卫生界的敏感神经,一夜间,很多陈仲伟同行人把微信头像换成黑色丝带……黑丝带行动也已开始,这是否意味着,今后要为每位医生配备保镖方能告慰死者呢?

  面对此情此景,大陆知名时评人曹林忍不住总结道,今天,一个医生被砍身亡,一片悲情中向医生致敬;明天,一个患者在医院遇到庸医导致病情被耽误,一片愤怒中骂声涌向医生;后天,媒体报道了一个医生因太累而睡倒在手术室地上的照片,“最美最帅”的赞誉又涌向医生;再后天,另一患者对过度医疗的曝光,又让舆论急剧转向对医生的批判。医生们肯定烦透了舆论这种情绪化的说翻就翻,烦透了这种随个案对医生起伏的情绪。

  周而复始,必有审美疲劳或者审丑疲劳,最后是麻木不仁,医患双方没有赢家,都在水深火热之中痛不欲生。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在互联网时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难找,或者并不难遇到。在这个5月的第一周,先是魏则西事件引发的重大舆情,人们方才重温了“莆田系”医院的凶猛。

  人们正担忧“魏则西事件”如果遇冷咋办,紧接着,“陈仲伟事件”应运而生。其中的逻辑关系,北京人民网舆情观测室分析得很明白。的确,陈医生之死是一个导火索,它所引发的医护界反弹和舆论热议远远超过他本身所承载的话语讨论。其舆论爆炸的背后有一个当下舆论场十分凸显的话题:医患矛盾。这个矛盾的另一面,是舆论场声音偏差的负面效应也不断显现:偏向于患者,选择性地忽视了医生群体的生存压力与舆论压力。

  医生和教师极为相似。在一个个医院或者学校,医生和教师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因为他们基本被行政化的院长和校长剥夺了说话的权利,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成了哑巴。近距离观察,不难发现,医生或者教师除了治病和上课,基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都很累,即便想闻“窗外事”也是力不从心,难免会让他们动辄就有“兔死狐悲”的哀鸣和不满,可是站在局外一看,人们不得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医改或者教改的失败,其实也有他们不作为的因素。

  打个比方,路况如何,司机最清楚,路政和交警最该咨询的就是司机群体。市内道路要想通畅,只要调动公交司机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主人翁,那么从信号灯的设置到路面的维修改善,司机就是“路革”的主动力。同样的道理,医改和教改,谁敢说,离开医生和教师的参与,会有成效,会取得成功?

  “陈仲伟事件”呈现的粗线条案情,极有可能体现了此案与医患冲突的时间“邻近性”特点有着很大不同,具有很大的突发性、不可控性。何况于就患者本身的病态而言,只是补的牙齿出现瑕疵,并非是某个重大伤害,医疗行为本身并非对患者产生了严重后果。如果就此触景生情,延伸至医患矛盾,最后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保护医护人员安全”批示中,为医生再配上贴身保镖,一旦如此,真的不知道人们是该笑,还是该哭?
分享到:

对社会的伤医案你是什么态度?  上一篇 | 下一篇  杀医案之后,谁还愿意做医生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