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疑难杂病 > 癔病
群体性癔病与心理作祟有关
发布时间:2010-05-13      来源:当代健康报

    癔病,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医学名词,由于日前甘肃68名学生出现集体中毒症状,卫生部门得出“群体性癔病”的诊断后,一下子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群体性癔病百余人同“犯病”

    “青岛也曾发生过群体性癔症。”提起群体性癔症,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王冠军回忆说,他记得在2003年秋天,在一所驻青高校,有几个学生在食堂吃饭后,晚上出现了拉肚子、呕吐的症状,第二天被送到了医院,当时检查后说是食物中毒,随后住院治疗。其他的学生接踵而至,最后去了得有近300名学生,都说自己吃了坏东西,肚子很痛,虽然医生说没事,但是他们就是不走,非要在医院观察,而且还称自己是在潜伏期。但是经过医生详细咨询,很多学生跟那几名已被确诊为食物中毒的学生,根本不是在同一家食堂吃的饭。

    后来,医生考虑到学生们可能是患了群体性癔症。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青岛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赶紧从精神卫生中心派了几个专家过去,心理专家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了病情起因,并对出现症状的学生进行逐一检查,果不其然,专家最后确诊这就是一起群体性癔症事件,除了几个被确诊为食物中毒的学生外,其他学生都属于“自己吓自己”,吓出了病来。

    经过专家们用心理干预方法进行的及时治疗,最后这次患了癔症的学生们都安然无恙。

    15岁左右易“群发”癔症

    群体性癔病,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神秘的。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些人目睹一个人发病,由于对疾病不了解也会跟着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并感觉自己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

    “群体性癔症的发生往往有一个领头的发病,紧跟着是大面积蔓延。”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王冠军介绍说,也就是说,在遭遇食物中毒、怪异气味等突发事件后,当某个人出现一定的不良症状时,会对周边其他人造成一定的恐慌,有些人在得到这种心理暗示后,就会出现无意识的模仿,从而表现出同样的不适症状,最后造成“流行”。

    据介绍,由于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容易受到暗示,自己又缺乏主观判断性,所以群体性癔症大多发生在15岁左右的青少年身上,一般在中小学校或者幼儿园最为常见。

    告知真相是最好的心药

    “心病还须心药医,群体性癔病其实并不可怕,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就是及时告知患者真相。”据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王冠军介绍,对群体性癔病进行心理干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告诉发病人群事情真相,消除其不合理想象和自我暗示的心理。

    据介绍,对于群体性癔病患者而言,倘若不能尽快得知事情的真相,他们就会夸大想象,而这种想象往往比真相还要可怕;其次,要对最先出现症状的进行重点心理治疗,因为他往往是传染源。同时,对于最易出现症状的未成年人群体,要采取分别治疗法,最好别让小患者同住一个医院,以免促成相互间心理暗示。

    王冠军还强调说,没有确切的生理疾病患病证据,不要对癔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一旦进行药物治疗他们就会认为肯定有事,要没事打什么吊瓶?”这个时候家长、老师,应多缓和孩子情绪,转移其注意力。

相关链接

    近年来各地出现的“癔症事件”

    1.接种疫苗后集体不适

    2010年4月22日,广东惠来一学校46名小学生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不适症状,广东省卫生厅事后表示,经调查认为事件疑似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即群发性癔病)引起,与疫苗无关。

    2.军训学生集体头晕

    2009年8月,甘肃省榆中县参加军训的60名学生陆续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当地卫生局调查后发布通报称,这些学生是因军训强度较大,学生体质较弱、精神紧张,而引发的“群体性癔病”。

    3.上千工人集体“癔症”

    2009年4月23日,吉林省吉林化纤集团上千工人先后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住院者超过160人。随后卫生部派出的专家组利用4天时间给出结论:这是一场“群体性癔病”。但后经媒体披露及国家安监总局证实,这是一起“集体中毒”事件,而非心理因素。

分享到:

群体性癔病是咋回事,如何预防?  上一篇 |下一篇  女子身患癔病自称玉皇大帝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