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疑难杂病 > 新生儿溶血病
妈妈“熊猫血”宝宝或患溶血病
发布时间:2014-12-22      来源:
  新生儿溶血病,你听说过吗?专家介绍,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病,严重者可危及胎儿或新生儿的生命。市中心血站提醒,准妈妈最好进行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这一特殊疾病并有效预防、治疗。 见习记者 陈双双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

  不久前,太和医院新生儿科接诊了一名出生仅几小时的患儿,患儿有明显黄疸表现,查血发现其血清中的游离胆红素不断升高,生命危在旦夕。太和医院紧急与市中心血站联系,抽取患儿血液样本送往十堰市中心血站,血站质管科随即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查。检测结果是,患儿血清内存在效价高达2048的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D和抗-C等复杂抗体。由于患儿的母亲仍在偏远的县医院,不能够即时得到母亲血液样本,仅能使用患儿稀少的血液样本进行交叉配血,血站工作人员紧急从RhD阴性血型库中,筛选匹配的血液供患儿使用。在医院和血站的共同努力下,患儿抢救成功,各项生命体征稳定。

  市中心血站质检科主任崔萍介绍,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新生儿出生后黄疸逐渐加重,在1—5天内达到最高值,极大超出生理性黄疸的水平,有些患儿还伴有贫血、肝脾肿大、胎儿期水肿等症状。除了贫血本身会造成新生儿心力衰竭外,溶血后产生的黄疸可引起更严重的危害。“由于游离的胆红素可以进入大脑,损害神经细胞。轻度患儿或者可得到及时治疗的患儿,绝大多数可以康复,但重度患儿可能出现神经阻滞的永久性损伤,造成智力、运动等方面的障碍,甚至死亡。”崔萍告诉记者。

  为何会发生新生儿溶血?

  新生儿溶血是如何发生的?崔萍解释,妊娠期间,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会少量进入母体循环,刺激母体产生了相应的血型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就会使胎儿红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溶血。

  崔萍指出,理论上夫妇血型不合都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临床最常见的就是ABO血型不合,而ABO血型中又以女方为O型,男方为A、B或AB型血的最为常见,可发生在第一胎。但往往ABO血型系统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比较轻微,容易与生理性黄疸混淆,但也能可发生重度黄疸、贫血或是死胎等。

  在本文所述的这名患儿的血清内,高效价的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就是导致患儿患病的罪魁祸首。这些抗体从哪里来的呢?据记者了解,患儿的母亲是RhD阴性血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熊猫血”,这种血型在汉族人群中仅占0.3%,而患儿的父亲却是RhD阳性血型。Rh系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当Rh阴性妇女所怀胎儿为Rh阳性时,其D抗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引发抗原抗体反应,使胎儿红细胞发生凝集、破坏,出现溶血。“Rh溶血症在第一胎发病率很低,因为初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需要一段时间,且较弱,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多数发生在妊娠末期或临产时,故第一胎常处于初次免疫反应的潜伏阶段。当再次妊娠,第二次发生免疫反应时,仅需数日就可出现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并能迅速增多,故往往第二胎才发病。”崔萍说。

  夫妇Rh系统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往往起病急、病情重,出生数小时,患儿即可出现明显黄疸、严重贫血,多数患儿需要换血或输血治疗,如治疗不及时,患儿或面临死亡威胁,幸存者常有后遗症。

  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查可防新生儿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能否预防与治疗呢?崔萍指出,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查能为产后新生儿溶血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利条件。“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查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相关的同种抗体的检查,其中,红细胞的免疫血液学检查,可预知胎儿是否会发生由红细胞免疫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崔萍说,通过检查,如果有可能造成死胎的严重情况,可提早分娩;如果分娩后新生儿需要换血,可提前准备所需的血源以及相应的血液处理,为临床对新生儿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减少核黄疸及新生儿死亡率。

  崔萍表示,产前免疫血液学检查是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方法。同时提醒,母亲为O型血,父亲A、B或AB型血的,夫妇双方Rh血型不同的家庭,新生儿最易发病,更应该做好产前产后的检查,尽可能减少溶血病的发生。可能发生溶血病的准妈妈,最好从孕16周左右开始第一次测定,并定期检测血液中血型抗体的效价,密切留意宝宝是否发生溶血,如有异常可以在孕期得到及时治疗。
分享到:

血型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76例新生儿溶血症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