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疑难杂病 > 肝豆状核变性
肝型肝豆状核变性26例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0-12-30      来源:君健疑难杂病网整理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人体ATP7B基因变异,使P型ATP酶缺乏或功能下降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和铜离子的转运减弱所致。分析肝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可以大大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肝病科刘远煌医师对该院1999年至2008年共收治的26例肝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该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97d(7d~8.2年)。活动性肝炎型8例(30.7%),肝硬化型9例(34.6%),爆发型9例(34.6%),合并急性血管内溶血9例(34.6%),铜蓝蛋白下降25例(96.1%)。尿铜升高26例(100%)、血铜下降16例(61.5%)、K-F环阳性22例(84.6%)。
 
  刘远煌医师认为,对肝豆状核变性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对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尿蛋白增加者,特别是有肝脾肿大者应高度怀疑本病。除了血铜、尿铜、铜蓝蛋白测定、K-F环检查外,驱铜试验和肝铜测定对诊断具决定性意义。(实用医学杂志)
分享到:

肝豆状核变性的误诊病例  上一篇 |下一篇  青霉胺联合硫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