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讯 > 百姓话题
共和国培养的医学院士
发布时间:2009-08-19 09:01     来源:君健网

  研究感染微生态取得重大成果

  微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但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放化疗、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各种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得以延长,对健康人不致病的人体正常菌群,在此类人群中却引起了严重的难以控制的甚至是致命的感染。可以说,感染病的防治已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

  李兰娟院士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科学难题的重要性,早在1994年她对422例院内感染进行了微生态分析,惊人地发现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不在感染科,而是血液科病房,其次是肾移植血液透析中心,均为内源性感染为主,药敏试验都有不同程度耐药。于是她率课题组于1996年起申报了细菌耐药和感染微生态等包括“973”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经过长达10多年的研究,终于将微生态学理论引入感染和肝病研究领域,创建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对肝病微生态和细菌耐药进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用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发现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会导致严重感染或脏器损害,改变更新了抗感染策略,提出由纯粹“杀菌”转向“杀菌”同时需“促菌”的感染微生态治疗新观念。

  内毒素在感染病发病机理中有重要作用。15年前,李兰娟院士经反复实验和比较,创立了内毒素定量测定的新方法。她还应用该方法指导相关人员在肝胆系统、泌尿系统内毒素致病机理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感染性疾病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重型肝炎发病机理极为复杂,近年李兰娟率领课题组应用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肠道微生态变化进行了系列研究,首次发现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表现为肠道有益菌如双歧杆菌显著减少,而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等有害菌显著增加;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血内毒素升高和肝脏的损害密切相关。首次揭示了肠道微生态变化在肝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双歧杆菌与肠杆菌科细菌比值(B/E)可以作为肠道定植抗力指标的新观点;发现了微生态制剂在防治慢性重型肝炎中的作用,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等制剂可降低患者血内毒素水平,减轻肝脏功能的损伤。

  另外,为了解决微生态研究中无菌动物培育困难这个瓶颈问题,经过多年研究,李兰娟组建了国内唯一的无菌大鼠培育体系,改良和优化了SD大鼠人工哺乳的饲养方法,成功培育出无菌大鼠,为我国进一步感染微生态与感染免疫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10月,李兰娟主编了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抗感染手段和策略的改变,对规范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促进微生态制剂的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微生态泰斗康白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国际代谢组学之父Jeremy  K.  Nicholson都对此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上直到2006年在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才刊登论文指出“破坏微生态就是损害人类健康”一说,比李兰娟提出该理论足足晚了4年。

  10余年来,李兰娟共发表微生态相关论文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鉴于在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2007年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李兰娟院士对祖国的传染病防治事业始终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每次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都冲在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最前线,都能够积极、勇敢地挑战传染病防治难题,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2003年,在SARS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关键时刻,李兰娟对浙江省SARS防治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为浙江省SARS防治中无第二代病人、无医务人员感染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李兰娟院士率攻关小组,在48小时内检获浙江SARS首例病人病毒特异性核酸,率先进行每2天一次,长达3个月的病毒载量、抗体滴度和临床表现全程动态观察,发现了SARS患者潜伏期、前驱期、极期、恢复期的临床表现规律和病毒载量、抗体滴度变化与各期的相互关系规律;成功培养和分离出SARS病毒,完成全基因测序,系中国大陆第二、国际第八位登录Genbank;研制出特异性检测SARS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增诊断试剂并获发明专利。主编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著,由于表现突出,她本人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2008年,全国多个省市发生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安全。李兰娟院士迅速召集临床诊治和疾病控制等领域专家,在广泛收集手足口病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又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治体会,及时主编《手足口病》专著并捐赠版权,由卫生部向全国免费发放,为从事该病防治的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提供较全面和实用的专业参考,得到了卫生部陈竺部长的高度评价。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许多地震伤员相继发生梭菌性肌坏死情况。随着伤员向全国转移,极易使该病向全国传播,李兰娟院士及时主持制定了《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治专家推荐意见》,由卫生部向全国发布,在指导和规范全国梭菌性肌坏死的预防、诊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李兰娟院士倡导下,浙江省开通了国内首个支援地震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随后她带领专家团队通过该平台实施网络服务平台会诊,为灾区患者提供了更及时、更高效的远程诊疗服务,受到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国际大流行,疫情波及数十个国家,国际国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担任国家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委员会临床诊治组组长,她针对疫情形势就传染病管理、发热门诊设置、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医疗救治、基层防控、检验检疫和舆论引导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并参与了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的编写和制定工作,得到了卫生部领导的肯定,对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传染病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李兰娟院士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实验室基础建设、国际交流与协作、实验室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的带领下,2007年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浙江,实现了浙江省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也是我国传染病诊治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她在担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带领传染病学科在完成常规诊疗工作的同时,还承担浙江省乃至全国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治疗任务,承担重大传染病的防控与攻关,在新发及再现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使浙江省传染病学科成为我国传染病诊治领军学科。

  李兰娟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期间,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新的管理理念,得到国家和省领导的肯定。她一直非常重视公共卫生和农民的健康问题,通过一系列“卫生强省”具体措施的实施和开展,浙江省连续多年的主要健康指标均领先全国。她系统提出社区卫生服务要实行“五个转变”和“四个化”:即社区责任医生要转变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转变知识结构、转变运行机制和转变投入机制,实现服务网络化、责任网格化、管理一体化和信息现代化的工作要求。服务功能由单纯医疗服务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转变;服务模式从坐等病人转向进村入户上门服务,从间断的医疗服务转向连续的健康服务;知识结构从掌握单科医学知识转向全科医学知识;运行机制上实行定岗、定编、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方式,强化责任医师的职责和服务意识;投入机制从“以药补医、以医养防”转向由政府保障社区卫生经费,从而实现“户户拥有社区责任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工作目标。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包括农民健康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和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等在内的卫生强省建设“六大工程”。城乡同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为每1500至2000个城乡居民设一位社区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提供上门医疗保健服务,为农民每两年提供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为让农民“无病早预防、小病早发现、有病早治疗”作出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实践着心系百姓,执政为民的理念。

  不久前,李兰娟院士又提出了“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倡导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统一卫生信息标准,互联互通、共享信息,为实现数字卫生、健康中国而努力。

分享到:

湘雅医学院“重走湘雅路青春励志月...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特色技术...

评论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