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晶晶今年12岁,从5年前开始她就反复出现右上腹绞痛,曾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治过,多次B超检查均提示“胆道蛔虫症”,5年来,医生一直按照“胆道蛔虫症”给予晶晶驱虫、消炎等治疗,用药后症状可得到缓解,但从未排出过明显虫体。
一周前,晶晶饭后又突然发生右上腹绞痛,全身出冷汗,还伴有发热、呕吐,家人忙把晶晶送到一家大医院,医生认真查体后发现,晶晶腹部有明显压痛,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偏高,为11.0×109/L,大便常规中发现少许蛔虫卵,以“胆道蛔虫症”收入儿科住院治疗。入院后,经驱虫、抗炎、解痉止痛等治疗3天后,晶晶既未排除虫体,病情也未得到明显缓解,遂行“分泌性胆道造影”,结果发现胆囊内有10余枚结石,原来,引起晶晶5年来反复腹痛的不是蛔虫而是结石。随后,转普外科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晶晶恢复良好,未再出现腹痛等不适。
【为什么会误诊】 胆道蛔虫症和胆囊结石都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胆道蛔虫症是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的学龄儿童和农民,常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当并发胆囊炎时还可出现发热、黄疸。
两者的诊断其实都不难,而该案例中之所以会误诊,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其一,小儿胆囊结石比起小儿胆道蛔虫病而言,要少见,医生容易忽视;其二,二者在临床有一些类似的症状,如右上腹绞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发热等,有时难以区别;其三,由于小儿腹壁肌肉发育不全,由胆囊结石导致的腹部体征往往不明显,容易掩盖病情;其四,反复的B超检查均未见明显结石征象,也将医生的判断引入歧途。
但是,根据患儿长期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绞痛,伴有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以及驱虫治疗而未见虫体排出,应考虑到胆囊结石的可能。除B超检查外,还应行其他有关检查,分泌性胆道造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确诊依据】胆囊结石在临床上很常见,有急性发作史的胆囊结石,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一般来讲,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厌食等症状,而较小的结石可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时,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这是由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所致,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体征主要是“墨菲征”阳性。(墨菲征:医生左手拇指放于患者胆囊部位,嘱患者吸气,在肝脏下移过程中,胆囊与拇指接触后,如患者因疼痛而屏住呼吸,即为“墨菲征”阳性,说明患者胆囊有炎症。)
但是,也有约50%的胆囊结石患者可终生无症状,称之为“隐性结石”,这部分患者的诊断则主要依靠辅助检查,如B超、分泌性胆道造影。
蛔虫遇热遇酸就乱钻
蛔虫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寄生虫病。然而,很多人对蛔虫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蛔虫病很普遍,甚至还流传着“人必有蛔”的说法。其实,蛔虫病的危害不小,决不可掉以轻心。
一般情况下,蛔虫“定居”在肠道内,通常处于较安静状态,但是,当人体出现以下情况时,蛔虫常常窜出肠道,钻到人体的其他部位作恶,引起许多病症,如胆道蛔虫病和蛔虫性肠梗阻等。
蛔虫喜钻窜的原因主要有:①发热时,蛔虫适应不了这种环境,便要乱窜;②蛔虫怕酸,当胃酸缺乏,蛔虫就容易上窜到十二指肠、胃和胆道中;③过食香、甜、辣、冷等食物,或消化不良时,也易引起蛔虫窜动;④使用驱虫药不当;⑤过度饥饿或寒冷;⑥腹泻。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要调... 上一篇 | 下一篇 灰指甲交叉感染频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