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讯 > 百姓话题
从“心”论治 功能性胃肠病
发布时间:2012-12-19 09:57     来源:君健网

    李女士今年45岁,四五年前开始反复出现腹痛、腹胀、便秘等不适,也使用过很多药物,但疗效始终不明显。3个月前,李女士的症状又有所加重,于是来到医院,医生为她做完相关检查后,未发现什么器质性疾病,但在与其交谈中了解到,李女士近几年来睡眠质量很差,入睡困难、易醒、多梦,并时常感精神不佳、乏力和情绪低落。鉴于此,医生诊断为“功能性便秘、焦虑及抑郁障碍”,并为李女士开了一些抗焦虑抑郁药以及调节胃肠功能的药,10多天后李女士感觉症状明显缓解,目前症状已基本消失。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经常出现消化不良、反酸、呃逆、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但去医院检查却未能发现与其相关的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对此,医生常常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及功能性便秘等。但是经过治疗后,很多人疗效并不好,且短期内容易复发,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许多功能性胃肠病不只是单纯的胃肠神经、分泌或动力功能紊乱,其中有一部分是与精神和心理障碍紧密联系的,并且常常是心理障碍为“因”,消化道症状为“果”。如果医生对此认识不足,只限于一般的对症处理,必然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在上述病例中,医生在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后下了“功能性便秘、焦虑及抑郁障碍”的诊断,着重从“心”论治,因此取得了良好疗效。

    研究表明,功能性胃肠病常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以焦虑和抑郁多见,这种情况称为共病现象。所以,当人们出现消化不良、腹痛、便秘、腹泻、反酸等症状,又未能查出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予以对症治疗效果差或无效时,就要考虑“从心论治”,合理选用抗焦虑抑郁药。

    一旦明确诊断,患者就要加强心理调节,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医生则要根据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类型与程度,将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起来,耐心为患者做出解释,合理选择药物,增强患者信心,争取获得满意疗效。

分享到:

对抗反复感冒,提高免疫力是根本  上一篇 | 下一篇  迎风成泪人,当心面瘫

评论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