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科学新生活》杂志刊发《15院士倡议拒绝网络虚假医药医疗广告》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各媒体相继转载并跟进报道。
此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五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通过对主要商业网站的广告监测发现,一些网站发布的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的违法率高达90%。
对此,有关院士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再次呼吁,加强对互联网、医药两行业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切断虚假有害信息传播渠道。
医药虚假广告泛滥成灾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当天下午,中科院院士陈可冀正在赶往机场的路上。作为15名院士中第一个签名拒绝网络虚假医药医疗广告的院士,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必须监督和重视网络医药医疗虚假广告,如果再置之不理,对人民的危害将进一步扩大。”
互联网实验室不久前发布的《关于搜索推广中的违法医疗广告情况调查》显示:在网民最常用的搜索引擎上,已经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公布为无国家药品准字批号的26款药品,依然有14款存在推广链接,占比达53.8%;消费者通过搜索引擎上的推广链接购买最多的18款药品中,有14款为“三无”药品,比例高达77.85%。
一些药品、医疗机构假借院士专家身份宣传,使更多消费者上当受骗。就曾有病人给陈可冀打电话,咨询其“发明”的肿瘤新药的疗效。
“我根本不搞肿瘤研究。”这样的乌龙事件,让陈可冀颇为困扰和无奈。
“不仅是互联网的问题,医药行业本身虚假广告已泛滥成灾!”资深执业药师、《自我药疗》杂志副主编康震看到这则消息后,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现在国家对于药品质量非常重视,但是假药却在不断“搜索”政策与监管的漏洞。
这也是为何15位院士签名发起倡议,大声疾呼治理虚假医药医疗广告的原因。
加强监督联合管理
网络医药医疗广告泛滥,表明监管存在漏洞。一些专家认为,这与多头管理不无关系。
康震认为,虽然涉及医药行业,但由于是广告问题,因此不属于食药监局管辖范围;而工商局作为广告监管单位,却不懂医药专业,不容易判断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吴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广告是由工商部门管理,但医药广告问题应征求卫生部门的意见,“这需要高层协调,建立联合管理的机制”。
吴明强调,我国药品宣传往往跟产品实际效果存在差距。“医药广告不能只说疗效,副作用、概率等问题都应该有所体现,否则就别做广告。” 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提出全面禁止医药广告建议。
相比之下,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认为,要加强对《广告法》执行情况的监管,并完善相关规定。
新修改的《广告法》没有针对网络广告发布作出明确规定,一旦出现问题,存在取证、认定、处罚等操作困难。因此,《网络广告管理办法》的尽快出台,成为业界的共同期待。
“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措施。”陈可冀认为,最重要的是相关部门的监督与重视;其次,媒体要抵制利益驱使,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病急乱投医。在一些慢性病及现在医学尚无力治愈的疾病面前,消费者往往存在盲目性。陈可冀强调,科学家和媒体同时要担负起科普的责任,提高公众的科学认识。
斩断传播渠道
在百度首页“网络打假 百度亮剑”栏目中,记者发现,医药领域被列为互联网的高危领域。
互联网实验室总裁张笑容介绍说,互联网医药广告最早以文字链广告为主,2007年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整顿,环境得到改善。但近两年开始反弹,一些关停的网站改头换面,重新运营。
“网站推广手法比较巧妙,甚至通过技术手段混过搜索引擎的检查。”张笑容介绍说,比如网站购买合法搜索关键词,但是用户搜索指向的内容与关键词不符。
记者通过网络检索发现,前不久被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几种虚假医药广告,仍然充斥在国内几大搜索引擎的页面上。
在互联网从业者看来,网络虚假广告的问题早已不是新闻,但多年来为何屡禁不止?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虚假广告在媒体泛滥,除了监管乏力,关键还在于执法不严。
张笑容则认为,互联网存在监管死角,而有关部门的举措主要是控制或减少出现的面积和规模,很难做到彻底根除。“互联网虚假广告可以看做是街头小广告的另一种形式,只不过现在移植到互联网上。”
将舆论矛头单纯指向互联网,并不能解决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因为互联网只是信息中介,真正的源头则在网下。正如陈可冀所言,不仅要控制网络传播途径,更要在源头治理上下决心、下工夫。(记者 周熙檀)
向生命负责倡议书:
互联网行业不接受虚假医药医疗广告
(15位院士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