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健网疾病查询 > 冠心病
冠心病
疾病导航   基本资料
  •  病因病理
  •  常见症状
  •  诊断检查
  •  相关并非症
  •  预防护理
  •  治疗手册
  •  常用药物
  •  中医治疗
  •  单方验方
  •  相关饮食
  •  资讯速递

【基本概述】

    冠心病概述:缺血性冠状动脉硬化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引起血液供应不足,造成心肌缺氧,现简称为冠心病。由于心肌缺氧,在临床上往往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梗死。后者可伴发室间隔缺损或室壁瘤,而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

    冠心病是中年以上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1989年,据我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MONICA资料统计,我国、日本和美国的冠心病死亡率每10万人口中分别为4l、20、236人,显示我国发病率远较西方国家为低。另据卫生部所公布的在自然人群中,城市冠心病死亡率为36.9/10万,农村15.6/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据卫生部流行病学统计资料表明,1957年,城市居民心脑血管病占总死亡率的12.07%,到1989年上升到16.16%。北京居民冠心病死亡率1973年为21.7/10万,1986年增至62.0/10万;上海居民1974,年的15.7/10万,1984年上升到37.4/10/万;发病率较低的广州,冠心病死亡率也从1976年的4.1/10万,增加至1984年的19.8/10万。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项调查表明,1992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例较1984年增加117.6%,显示大幅度逐年上升。

解剖学要点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的血管,-般分左、右两支,分别开口于主动脉的左、右冠状动脉窦,但常有一支或数支直接起自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的小动脉,1907年Symmers命名为副冠状动脉。欧美国家报道出现率自4%-51%不等,平均36%。国内报告在14%-60%,平均42%,与日本的出现率相近。副冠状动脉是心脏本身四个重要侧支循环径路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左冠状动脉内径约3~4mm,主干长度-般为0.5-1cm,多在左房室沟处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两分支之间常形成约90o的角度。前降支为主干的延续,在分叉处或前降支起点分出室间隔支,以反S形沿前纵沟绕过心尖至后纵沟的下1/3,主要供应左、右心室前壁、室间隔、心尖等处的血液。回旋支沿左房室沟至后纵沟,向左达膈面,长短不一,分布区域常与右冠状动脉互相弥补,在左心室分出数支。

    右冠状动脉内径2mm,沿右冠状沟至心脏膈面上的后纵沟,主要在右房室沟内,成为后降支,在右心边缘分出右边缘支,供应右心室前后面血液,后降支则供应邻近左、右心室和室间隔的血液。房室结动脉大多来自右冠状动脉,是在心脏膈面房室交界区以垂直方向发出的-支动脉,但如左冠状动脉跨过或接近该交界区时,亦可来自左冠状动脉。窦房结动脉是-条较细长的分支,大多来自右冠状动脉,但亦可来自左冠状动脉的回旋支。

    副冠状动脉大多为1支,但也可有3支,国内报道1支者平均为42%,口径为0.6-1.5mm者占77%,浙江医科大学曾报告-例的口径反比右冠状动脉为粗,而国外报道有达3mm者。Schlesinger等分析副冠状动脉有吻合支者占37%,特别是可与前降支吻合,故当前降支闭塞时,能充分发挥它潜在性的功能,供给阻塞远侧的心肌血液。

    冠状动脉的各主支分布于心肌表面。其分支则沿心肌肌肉纤维分出属支,随心肌的深度而递减,其间的交通支愈在深层愈少见,一旦分支发生阻塞,部分心肌即缺血,甚至坏死。但是,Zoll等认为正常人有9%在心肌中可有微小冠状动脉间交通支(口径不超过40肛m),因此;有些人冠状动脉分支虽发生梗阻,也不致引起心肌梗死。这些分支与心房、心室相通。

    心脏静脉系统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两组,大部分血流汇至冠状静脉窦而流人右心房。此外,心肌至房室腔尚有小血管,部分血流即由此小血管直接进入心房和心室。在心肌深层有许多不规则薄壁而交错衔接的静脉状管,口径约50~250μm,称为心肌窦状隙,与微血管和细动脉、细静脉相通,并可直接通入房室,故结扎冠状静脉窦后,心肌血液不致淤积,而可改道由心肌深静脉回流至房室或逆行注入心脏的细动脉中。

生理学要点

    休息状态时,冠状动脉的血流占心排血量的4%~5%。剧烈运动后,可增加至10%以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随心脏搏动而有周期性改变,以舒张中期流速最快,并随主动脉血压的高低而有所改 变,冠状动脉口径如有进行性缩小,血流量就减少,心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其他影响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因素为血氧含量、血液粘稠度和温度0血氧饱和度的降低将使心肌血管扩张,而增加血流量。严重贫血时,血液粘稠度减低,冠状动脉血流量也增加,体温下降亦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心肌耗氧占全身摄人量的9%。.休息状态时,体内各组织对血中含氧使用率-般为15%~25%左右, 而心肌则高达65%-75%。因而-心脏新陈代谢增加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必须增加,以适应氧耗量的增加。当冠状动脉阻塞时,心肌在缺氧情况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可使仅存于心肌的氧、糖原、葡萄糖、三磷酸腺苷等明显下降,酸l生中间代谢产物如乳酸等迅速增加,造成心肌缺氧性损伤。

    在正常情况下,心肌各部的负电荷是稳定的。即使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但心肌各部尚无含量差异时,备部的负电荷可保持稳定,不至于引起心室颤动。因此,他认为改正心肌因血循环障碍引起的含氧量的差异及减低负电荷的差异,可使心肌各部电流趋于平衡,是外科治疗冠状动脉功能不全的生理基础。

病因和病理

    冠心病的病因和病理与身体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病-样。根据流行病学者的调查,它的主要因素有:高 脂蛋白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年龄、性别、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过低等等,尤其是前四者。近年来,根据发病原因,提出预防方针(如改善生活方式、膳食、禁烟、活动)和积极治疗的措施(如对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等进行严格的药物控制)后,死亡率有所下降。1968-1976年的8年间,美国报告血管病的死亡率下降了21.4%,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了20.7%冠心病的主要病变在动脉内膜。早期改变为内膜脂质沉着,出现黄色条纹状,继而脂质增多、内膜增厚成黄色斑块。斑块不断扩大,内心软化、坏死而崩解,与脂质混合成粥样灶。冠状动脉斑块的特点是:多位于内膜的一侧,呈螺旋状分布,到了病变较晚期才累及内膜的全周。这样逐渐引起血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导致冠状动脉血液减少,心肌缺氧。斑块往往是多发的,呈节段性,好发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上1/3段,其次为右冠状动脉膈面段的前1/2处和回旋支的膈面。这三大主支病变,近侧端(起源处的3~5cm)发生率较高,远侧端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约80%以上是畅通的。这就使旁路术具备了手术条件。

    心绞痛的发生是由于心脏的血(氧)供应和心肌氧耗之间失去平衡,造成心肌缺血(氧)所致,但其中的机制尚不够明确。在冠状动脉血液供应较差的基础上,任何足以引起心肌氧耗量增加强口心肌张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和心率增快等,都可诱发心绞痛,但有些心绞痛发作并无引起心肌氧耗增加的黾嘲素存在,这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丧失扩张能力所致。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阻塞可以引起心肌梗死,但如有足够的侧支循环代偿,心肌血液供应可不受影啊;即使管腔狭窄超过50%,也可不出现心肌梗死的迹象。相反,有些患者不一定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由于某种原因,如情绪激动、冷刺激、吸烟、肺炎等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痉挛,出现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与心肌氧耗之间的不相适应,即可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2~5周,梗死周围炎性过程逐渐消散,结缔组织增生:梗死区即转变秀黄色斑点区,4~6周后完全愈合,遗留一纤维瘢痕,该部心肌壁较薄弱,缺乏弹性,受到心室内压力不断的冲击,能逐渐膨出,形成心室壁瘤。如累及心室间隔,缺血坏死,形成缺损,可出现急性右心衰竭。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过去一直认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由于血液凝固性提高等作用所造成,但在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后6小时进行尸检,并无发现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故对此论点尚有争论。
 

本站信息仅提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